(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對于很多溫州人來說,夏天就是從吃第一顆“茶山梅”開始的。酸甜可口的楊梅也是很多旅居海外華人的心之所念。近日,經浙江溫州海關檢驗檢疫合格后,第一批總重量為1噸的茶山丁岙楊梅,經溫州龍灣國際機場直飛意大利米蘭,成為今年浙江省甌海區出口的首批新鮮楊梅。
“這次運輸從楊梅打包裝車送到機場,再通過國際航班飛抵意大利,整個過程耗時大約19個小時40分鐘。”溫州順豐快遞甌海負責人說。
“閩廣荔枝,西涼葡萄,未若吳越楊梅。”這是宋代大文豪蘇東坡對浙江楊梅的高度贊美。“丁岙梅”因為原產地在甌海茶山,溫州人習慣稱它“茶山梅”。丁岙楊梅成熟于6月,成熟期的楊梅總是能將酸甜感平衡得恰到好處,不多一分酸味,也不少一分甜度,酸酸甜甜的汁水不僅爽口,而且味道鮮美,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就是楊梅果肉嬌嫩,保鮮期僅10來天,屬于“鮮急特”商品,對運輸和儲藏條件要求極高。
為了暢通循環、對接產銷、賦能品牌、振興鄉村同時滿足海外同胞品嘗家鄉味道的愿望,甌海區委統戰部凝聚鄉賢力量,搭建鄉賢回歸橋梁,發揮人脈優勢,借助全國各地甌海僑胞,以及國外僑胞的力量,結合鄉賢事業有成、熱愛家鄉、熱心公益的特點,走出一條助力鄉村振興的新路子,為家鄉楊梅“搖旗吶喊”。
如澤雅鄉賢陳海燕夫婦,放棄多年經營的服裝經營生意,創辦貝貝農場并逐漸走出了一條適合當地農業規模化經營的新路子;茶山街道主動聯系并引進萬梅谷農場,以土地、人員、資金入股的方式,推動溫州甌海茶山萬梅谷家庭農場、舜岙村黨總支和農戶共同構建“鄉賢+村集體+農戶”致富模式,打造萬梅谷共富工坊,通過電商直播助銷售、家門口工作促就業、種植培訓提技能等三條共富路徑,助力村集體和村民雙增收。數據顯示,該工坊已面向農戶提供包括采摘、包裝、搬運等多個工作崗位,累計幫扶80余戶低收入農戶,實現村集體年均增收約5萬元,帶動村民農戶實現人均年增收約1.2萬元。
目前,工坊通過與浙江省亞熱帶作物研究所和溫州市農業科學研究院等單位開展聯建,對街道內梅農開展楊梅育種、種植、防蟲、施肥等方面技術培訓,提升楊梅品質和產量。研究團隊指導種植戶采用促早栽培技術,助力“汀岙楊梅”摘得今年“浙江楊梅第一早”美譽。同時積極整合資源,建設標準楊梅園、智慧大棚等,統一規劃,統一開發,統一種植,提升閑置山地利用率。截止目前,已開展技術培訓4場,形成了“專家仔細教、骨干牽頭學、梅農一起干”的學習氛圍。
數據顯示,2022年至今,甌海招引新鄉賢回鄉參與家鄉建設800余名,招引、培育農業經營者60余名。區委統戰部還利用茶山高教園區的獨特優勢,深化校地合作,促使工坊與溫州商學院簽訂合作協議,創設網上旗艦店等,利用互聯網、無人機等新型技術,通過大學生直播帶貨的形式,達到助農興農的目的,推動校地雙方實現資源共享、合作共建、發展共融。同時,也發揮區工商聯作用,在執委企業、商協會會員、新生代企業家間為茶山街道萬梅谷打響“廣告”。
“產量上去了,銷售渠道是關鍵。對于精品楊梅的銷售,客戶群體是非常重要的。現在有政府牽頭,為農戶‘說媒’,幫助我們拓寬銷售渠道,也讓我們有了更大的信心把楊梅種好、賣好。”工坊負責人開心地說道。
原標題:《【縣市區熱線】甌海:“以梅為媒”漂洋過海,助推家鄉共同富裕》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