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慧卿是馮夢龍青年時期熱戀的一個蘇州名妓。
兩人分離后,馮夢龍經過一段時間極其痛苦的回顧和反思,“遂絕青樓之好”①,從此走上創作之路。
(資料圖片)
馮夢龍郵票
可以說,馮夢龍與侯慧卿的相戀和分離,是馮夢龍人生中一個重要的轉折點。
所以,近百年來,研究者在原始材料嚴重欠缺的情況下仍對這個問題不斷投以關注的目光,進行艱辛的探索。本文努力理清此段學術探索的歷史軌跡并提出一些新的看法,以就正于方家。
不忘容公我早就認為,近百年來,“馮學研究出現過兩次歷史性的突破。第一次是在"五四’新文學運動之后,湮沒了幾百年的馮夢龍及其作品,重新回到人們的生活中”②。當時馮夢龍的許多重要作品從日本回流引進,一部分孤本、善本則從大連圖書館及私家收藏中挖掘發現。
在馮夢龍絕大部分作品尚未正式出版的情況下,“馮學泰斗容肇祖”便在自己掌握的大量原始材料的基礎上開始了“對馮夢龍生平及其著述的比較系統的研究”,他“1932年發表于嶺南學報的《明馮夢龍的生平及其著述》和《明馮夢龍的生平及其著述續考》,是最為重要的兩篇文章”③。
容肇祖《明馮夢龍的生平及其著述》
容肇祖早在1932年就把目光投向馮夢龍與侯慧卿的相戀與分離,并在文章中詳盡引述了有關此方面的四條重要原始資料:
(1)(2)見馮夢龍的散曲——《怨離詞》為侯慧卿(引自馮夢龍《太霞新奏》卷七);散曲后尚有“靜嘯齋”(董斯張)的評語,亦十分重要,故算2條原始資料。
(3)見馮夢龍散曲《誓妓》(引自《太霞新奏》卷十)。
(4)見馮夢龍散曲《端二憶別》(有序)(引自《太霞新奏》卷十一)。
容肇祖當年主要根據《太霞新奏》出版的時間,對馮夢龍與侯慧卿相戀及分離的時間作出自己的判斷:“太霞新奏十四卷,天啟七年刊。按天啟七年即公歷1627年,馮夢龍是年年五十四。則馮夢龍眤侯慧卿事,必在他五十二歲以前,或為他的少壯時的軼事可知”。
《太霞新奏》
容肇祖是十分慎重的,他提出下限是馮夢龍“五十二歲以前”,并推測這是馮夢龍“少壯時的軼事”,但沒有實指④。
深入探索我在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初期開始研究馮夢龍,在涉獵了當時所能挖掘到的所有原始資料的基礎上,也首先把目光投向馮夢龍與侯慧卿的相戀與分離,并把它作為“馮夢龍生平和思想探幽”的第一個課題。
我于“1983年10月作,1985年6月略改”而發表于《文學評論》1989年第4期的“馮夢龍與侯慧卿”⑤一文,所根據的原始資料,除了容肇祖五十年前從《太霞新奏》中已發現的馮夢龍三支散曲及“靜嘯齋”(董斯張)評語外,又增加了兩條較為重要的信息(當時尚未被人重視):
《掛枝兒 山歌》
一是馮夢龍《桂枝兒》卷二所引民歌《感恩》之后,馮夢龍作了這樣的批注:“余有憶侯慧卿詩三十首,末一章云:"詩狂酒癖總休論,病里時時晝掩門。最是一生凄絕處,鴛鴦冢上欲招魂’”⑥。
二是馮夢龍在《山歌》卷四中對所引民歌《多》的批注,披露了他與侯慧卿相交的細節⑦。
我根據當時已挖掘到的這些資料,作出如下判斷:“據沈德符《野獲編》、志遠刊《桂枝兒》附錄等記載可判定,《桂枝兒》于明萬歷三十七年(1609年)出版,時馮夢龍三十五歲”,所以“馮夢龍與侯慧卿的離散當在三十五歲之前”。
拙作發表后,引起了高洪鈞先生的關注。他在“《桂枝兒》成書考及馮夢龍與侯慧卿戀離原委”一文(刊《天津師范大學學報》1997年第2期)中歷史性地肯定了我的上述推斷較前有所進步,并指出:“雖然這一說法尚欠準確,(本文前已論述《桂枝兒》成書不是在萬歷三十七年,而是在萬歷三十三年馮夢龍32歲時,故其與侯慧卿的戀離,時間還可前推),但較之容氏,已是一大進步了”⑧。我閱后認為高洪鈞先生的推斷是很有道理的,馮夢龍與侯慧卿戀離當在馮夢龍32歲之前。
《馮夢龍集箋注》
但高文后半段根據袁小修的一些提及“慧卿”的詩作,認為侯慧卿系為袁小修所奪愛。高洪鈞先生提出,袁小修于萬歷23年9月到蘇州,萬歷24年3月作“越、皖之游”后又重歸蘇州,該年5月納妾慧卿;后于萬歷24年末離開蘇州回湖北參加省試,即于此時拋棄慧卿。高洪鈞由此得出結論;“馮夢龍年輕時出入青樓并熱戀上侯慧卿,是在萬歷二十四(1590)他23歲之前”⑨。
我不知高洪鈞先生所引材料的原始出處,故無力進行鑒別;所以當時認為在無確鑿材料發現前,此新說應可成為“一家之言”。此后10多年,我一直關注此事;但學術界似乎對此沒有進行過任何認真的辨析,我的謎團也就無從解開。
傅承洲先生在《馮夢龍文學研究》⑩一書中,仍然沒有對高洪鈞先生的上述說法進行辨析;只是說:一般人都認為“馮夢龍與侯慧卿的戀情大約發生在萬歷二十幾年,馮夢龍二十幾歲的時候”,“馮夢龍失侯慧卿應在三十歲之前”。我覺得,這種推斷應當是比較客觀的;但也留下較大的空間,讓后人具體探索。
《馮夢龍文學研究》
一點新見我在1992年12月參加中國俗文學學會全國學術討論會并應邀作了《馮夢龍研究七十年》的長篇發言(后收入北京大學出版社《中國俗文學七十年》一書)后,就因各種原因暫停了對馮夢龍的學術研究達20年之前。
期間只在2002年應海峽文藝出版社之約,將我在1992年3月由該社出版的學術專著《畸人·情種·七品官(馮夢龍探幽)》一書略作篇目調整再版發行;但對其中已經明顯發現的一些考究失誤也未作任何修改,而仍然保持歷史原貌。
《畸人·情種·七品官:馮夢龍探幽》
2011年后,我又開始投入對馮夢龍的全面研究。此時與20年前比較,除馮夢龍全集已經出版,一些新的資料得以挖掘;更重要的是,研究者可以對馮夢龍的資料作更全面更深刻的梳理分析,從而發現新的問題。
上面提及,靜嘯齋曾對馮夢龍的《怨離詞》(為侯慧卿)作過這樣的評語:“子猶自失慧卿,遂絕青樓之好,有怨離詩三十首,同社和者甚多,總名曰郁陶集。如此曲,真是至情迫出,無一相思套語。至今讀之,猶可令人下淚”?。
我認為,此評語最為重要之處是,靜嘯齋以見證者(朋友、社友)的身份明確指出:“子猶自失慧卿,遂絕青樓之好”。而馮夢龍在自己編著的作品中全文引用,說明他也是認同的。
這個“靜嘯齋”,就是董斯張。經過幾十年的研究,人們對他的情況已經詳細掌握。
董斯張(1586-1628年),浙江湖州人,原名嗣璋,字然明,號遐周,又號借庵,自號瘦居士。出身于官宦世家,本人長期科舉不第,后為廩貢生,在家從事學術研究和寫作。他與馮夢龍長期保持友好交往,對馮夢龍了解較深。馮夢龍也很信任他,故在自己的各種作品中保存了不少董斯張對馮夢龍本人的評語。
董斯張《廣博物志》
那么,董斯張與馮夢龍是何時開始交往呢?現在有確切的資料證明,身居湖州的董斯張是在青年時期到蘇州游玩時與馮夢龍認識并結為朋友的。
馮夢龍生于1574年(明神宗萬歷甲戌二年),蘇州人;董斯張生于1586年(明神宗萬歷丙戌14年十二月二十七日),湖州人,二人相差12歲。而董斯張之妻沈碩人生于1588年(明神宗萬歷16年舊歷十月二十五),小董斯張2歲,比馮夢龍小14歲。
湖州人董斯張是何時來到蘇州呢?董斯張在《靜嘯齋存草》一書(系本人審定的作品編年集)中有十分明確的記載?。他自己說,在萬歷庚子(按明萬歷28年,公元1600年)那年,“仆十五應童子試,從諸兄之錢塘,為湖上游客……十六(按萬歷29年,公元1601年)病肺,恒臥一才榻,履不踰戶,醫謂必散郁病乃巳……癸卯(按萬歷31年,公元1603年)秋病棘死而蘇者三”。
《靜嘯齋存草》
而在這一年病稍好后,董斯張便與湖州沈儆炌之女結婚。第二年5月,夫妻二人與沈儆炌一起前往福建。也就是說,董斯張在萬歷癸卯31年(公元1603年)結婚之后就結束了青樓生涯,他游蘇州的時間,可定格在萬歷29年到萬歷31年這三年間。而這三年間,馮夢龍為27歲到29歲。他與董斯張(時15歲到17歲)一起出入青樓,并且彼此互相欣賞。
在《太霞新奏》卷七中,收有馮夢龍寫的套曲《為董遐周贈薛彥生》,前有小序,詳細介紹了馮夢龍親自見到的董遐周與蘇州小妓薛彥生相戀而又相別的故事,“若溪董遐周來游吳下(按馮夢龍明確點出董遐周到蘇州),偶于(按,不是沉溺青樓)歌筵愛薛生,密與訂晤舟次。夜半,而生冒雪(按,當是嚴冬)赴約,情可知已。別三載(按正是上述萬歷29年至31年這三年期間,董遐周的蘇州青春之游,只能出現在這三年間),遐周念念不釋。物色良久,忽相遇于武陵,突而弁矣,豐姿不減。余目擊其握手唏噓之狀(按馮夢龍明確說明自己是“目擊”者),因為詞述之。”
《馮夢龍與侯慧卿》董遐周在與馮夢龍出入蘇州青樓酒館時,曾寫了散曲《噴嚏》、《贈王小史》等,馮夢龍均十分贊賞,后又將其收入《太霞新奏》并加贊語。如對《噴嚏》的點評是:“此篇乃董遐周所作,遐周曠世才人,亦千古情人,詩賦文詞,靡所不工。其才吾不能測之,而其情則津津筆舌下矣。”可以說,“曠世才人”和“千古情人”是兩人互相欣賞并結為朋友的共同基礎。
由此想到,如果按高洪鈞先生的說法,馮夢龍是在萬歷24年(1596年)23歲時與侯慧卿分離的,那么其時董斯張剛10周歲,是不能與馮夢龍同時出入青樓并結為至交的。他也就無法說出這樣的話:“子猶自失慧卿,遂絕青樓之好。”也無法對馮夢龍的散曲作出這樣的評價;“如此曲,真是至情迫出,無一相恩套語。”更不能與馮夢龍結為同社好友,知道馮夢龍“有怨離詩三十首”“總名曰郁陶集”。
如果依高洪鈞先生斷定的萬歷24年是馮夢龍與侯慧卿分離之年,那就無法解釋為何萬歷29年至31年這三年期間,馮夢龍仍與董斯張出入青樓。所以根據現有的資料,可以推斷,馮夢龍與侯慧卿的分離應當是在萬歷31年前,也就是說在馮夢龍29至30歲期間。
鳳凰出版社版《馮夢龍全集》
最后,我還想簡單說明一下。我在發表于《文學評論》1989年第4期的“馮夢龍與侯慧卿”一文中,已根據原始資料分析了馮夢龍愛戀侯慧卿的動因,猜測了侯慧卿突然離去的原由,描述了馮夢龍對侯慧卿離去的相思和對侯慧卿去世的悲傷,所有這一切導致馮夢龍 “遂絕青樓之好”,從此走上文學創作之路。30年過去了,我既未發現新材料,也無任何新看法,就不再多說無用的廢話了。
2019年9月改定
上下滑動查看注釋注釋:
① ?引自馮夢龍《太霞新奏卷七》散曲馮夢龍“怨離詞”后董斯張(靜嘯離)評語。
② ③引自王凌《馮學研究七十年》刊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中國俗文學七十年》。
④引自容肇祖《明馮夢龍的生平及其著述續考》(刊《嶺南學報》3期)。
⑤刊《文學評論》1989年4期。
⑥引自馮夢龍《桂枝兒》卷二。
⑦引自馮夢龍《山歌》卷四。
⑧⑨引自高洪鈞“《桂枝兒》成書考及馮夢龍與侯慧卿戀離原委”一文(刊《天津師范大學學報》1997年第2期)。
⑩引自傅承洲《馮夢龍文學研究》第一章第一節P31(《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年8月一版》。
?引自《靜嘯齋存草》卷一童牙稿“敘”。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