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調查 >

濟南“十大工程”確保實現2030年前碳達峰目標_熱門

2023-07-03 21:19:48 來源:大眾網

近日,市政府印發了《濟南市碳達峰工作方案》。“十四五”期間,能源結構綠色轉型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取得明顯進展,重點行業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合理控制煤炭消費,新能源占比逐漸提高的新型電力系統加快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初步形成。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提高至7%,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源消耗比2020年降低14.8%,完成省下達單位地區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目標任務,為全市碳達峰奠定堅實基礎。

“十五五”期間,綠色低碳、安全高效、多元互補的現代能源體系初步建立,產業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模式基本形成,重點耗能行業能源利用效率達到國內先進水平,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進一步提高,經濟社會全面綠色低碳轉型取得明顯成效。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費占比達到12%以上,單位地區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8%以上,確保如期實現2030年前碳達峰目標。


【資料圖】

到2030年光伏發電裝機規模達500萬千瓦

《工作方案》提出實施碳達峰“十大工程”。能源綠色低碳轉型工程,充分挖掘余熱利用潛力,推動萊熱入泰、泰熱入濟、聊熱入濟長距離供熱,加快小型燃煤熱源點整合提升,打造全市供熱一張網。加快推進整縣分布式光伏規模化開發試點建設,爭創國家整縣屋頂分布式光伏開發示范縣。推動抽水蓄能、儲能電站項目建設,新增可再生能源項目按要求配建或租賃儲能設施,積極推進儲能示范城市建設。到2025年,在確保電力、熱力穩定接續供應的前提下,實現30萬千瓦以下抽凝機組和達到退役條件的背壓機組基本替代退出。到2030年,燃煤機組供電煤耗比2020年降低2%左右,光伏發電裝機規模達到500萬千瓦,新型儲能設施規模達到150萬千瓦,需求側響應能力達到75萬千瓦。

工業領域碳達峰工程,著力做大增量,發展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做大做強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制造與高端裝備、生物醫藥、先進材料四大主導產業,培育發展空天信息、基因與細胞技術等未來產業。將綠色低碳理念貫穿于全生命周期,實施綠色制造工程,加快建設綠色工廠、綠色園區(產業集群、產業集聚區),推進生態環保產業發展。同時,推動鋼鐵、石化化工、建材等行業碳達峰。

節能降碳增效工程,在鋼鐵、化工等重點行業開展碳排放環評試點,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強化能源、工業、建筑、交通等重點領域節能管理,加大節能高效技術、產品開發推廣力度,加快開展節能低碳技術改造。聚焦城市節能降碳,開展建筑、交通、照明、供熱等基礎設施節能升級改造,推進先進綠色建筑技術示范應用,推動城市綜合能效提升。優化新型基礎設施用能結構,采用分布式儲能、“光伏+儲能”等模式,提升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

到2025年全市建成充換電站700座

城鄉建設綠色低碳發展工程,將低碳理念貫穿于工程策劃、設計、生產、運輸、施工、交付等城鄉建設全過程,推進BIM(建筑信息模型)等技術應用,積極推行綠色建造。增強城市氣候韌性,深化海綿城市建設。落實建筑拆除管理辦法,杜絕大拆大建。以數字化、信息化、智慧化賦能城市建設管理,加快“城市大腦”提升行動,爭取全國新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試點。到2025年,新增綠色建筑6000萬平方米,城鎮建筑可再生能源替代率達到8%,新建公共機構、新建廠房屋頂光伏覆蓋率達到50%。

交通運輸綠色低碳工程,鼓勵公路與鐵路、高速公路與普通公路共用通道,推動鐵路專用線向物流園區、產業集聚區等重要貨源地延伸。加快交通基礎設施升級改造,推進加注(氣)站、加氫站與充換電站建設,實現重要交通樞紐、公共場站、物流園區等全覆蓋。到2025年,全市建成充換電站700座,充換電基礎設施保有量超過8萬個,城市綠色出行比例達到70%以上。到2030年,城市建成區每年新增和更新的城市公共汽車(除應急救援車輛外)、出租車新能源車輛比例為100%。營運車輛碳排放強度比2020年降低10%左右。陸路交通運輸石油消費力爭2030年前達到峰值。

循環經濟助力降碳工程,開展綠色工廠、綠色園區(產業集群、產業集聚區)創建認定。支持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新建綠色低碳園區。推進“無廢城市”建設,加快提升固廢資源綜合利用能力,建立固廢資源循環利用產業體系。到2030年,省級以上園區全部實施循環化改造,大宗固廢年利用量達到2000萬噸,城鎮生活垃圾分類實現全覆蓋。構建“南山北水多廊多點”生態格局

綠色低碳科技創新工程,爭取山東省綠色技術銀行支持,加大重點綠色技術創新成果轉化應用,推進生態環境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基地建設。發揮產研院創新圈、超算中心創新圈、濟南科創城創新圈、山東大學創新圈“四圈聯動”科技支撐作用,推動創新平臺建設。加快推進“氫進萬家”科技示范應用項目建設,開展氫燃料電池車示范推廣應用。

碳匯能力鞏固提升工程,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嚴控生態空間占用,實施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構建以泰山生態屏障區和黃河生態風貌帶為主要生態控制區,以沿河綠化帶為生態廊道,以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濕地公園、重要湖庫、水源地為支撐的“南山北水多廊多點”生態格局。建立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支持碳匯項目積極融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體系。到2030年,全市園林和林業綠化各項指標呈現穩步增長,森林覆蓋率達到23%左右,城市建成區綠地率達到37%左右。

全民綠色低碳工程,倡導社會廣泛使用綠色產品,提升綠色產品在政府采購中的比例,建立和完善綠色消費激勵回饋機制,鼓勵采取補貼、積分獎勵等方式促進綠色消費。用好碳普惠平臺,探索建立個人碳賬戶等綠色消費激勵機制,構建多種低碳場景引導全民共同參與減碳。

綠色低碳開放工程,鼓勵開展國際交流合作,支持舉辦碳達峰碳中和國際活動。加強可再生能源、儲能、氫能、CCUS(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等綠色低碳領域技術交流和聯合攻關。推進中德企業合作區、中歐綠色制造產業園等載體平臺建設,全面開展創新鏈供應鏈合作,培育具有引領性、標桿性的國際一流綠色產業集聚區。 (本報記者盧震)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