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工匠精神,日本匠人中的“人間國寶”無疑極致地表現了工匠精神。“人間國寶”是對將日本的傳統工藝呈現給世人,并被官方認定為國家重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技術保持者和傳承者的通稱。
(資料圖片)
《日本人間國寶·傳統工藝》(中日文版)由商務印書館出版
6月21日、22日,時值二十四節氣之夏至和中華傳統節日端午節,上海世久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基金會主辦的《日本人間國寶?傳統工藝》新書發布儀式在上海舉辦。現場,“人間國寶”室瀨和美先生創作于疫情期間的大型蒔繪作品《春風》揭幕亮相。
歷史上中國的傳統技藝傳播世界,在日本也發揚光大。《日本人間國寶?傳統工藝》匯編了陶藝、染織、漆藝、金工、木工藝、竹工藝、人形、手抄和紙等八類傳統工藝共40種技藝技法,收入人間國寶57位保持者和16個保持團體的制作技藝,并對7位人間國寶保持者進行深度專訪,形象地呈現給中國的手工藝者、傳承人、研究者、愛好者。
“人間國寶”室瀨和美創作的蒔繪作品《春風》
本書緣起于上海世久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基金會理事長陳學榮從2007年開始的世界文化遺產之旅。在遍訪世遺的旅途中,讓他印象最深的是日本的“四國遍路”。這是探訪四國島上與弘法大師空海有淵源的88所寺院的一趟旅程。空海于公元804年隨第18批遣唐使來到中國學習佛法,還帶回日本大量工藝技法。
如今這些來自中國唐朝的工藝技法依舊在日本被傳承、被守護,陳學榮在日本拜訪工藝家,常常聽到的一句話就是:“我們的這門技術來自你們中國。”
這讓陳學榮初聽十分欣喜愜意,接著卻惶恐不安,在時光流逝中,時下這些技藝的源頭中國已經失去了部分技藝。他開始思考,在日本,這些傳統工藝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何以能夠跨越時空沿襲至今?
上海世久非遺保護基金會理事長陳學榮發表主持辭
《日本人間國寶?傳統工藝》的編纂正是一次新時代的溯源與交流探訪。2019年11月,世久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基金會和笹川日中友好基金正式啟動以人員交往為主線的“日中傳統工藝文化界人士交流”項目。由于疫情影響,線下交流很快停滯,但雙方通過線上訪談的方式,將交流繼續下去。
2023年,《日本人間國寶?傳統工藝》出版,書中訪談的57位“人間國寶”已有7位在此期間去世。他們留下了一份珍貴的記錄。
《日本人間國寶?傳統工藝》亦不僅僅是一份“訪談錄”,而是涉及傳統工藝傳承的方方面面,從工匠精神、工匠技藝、工匠人物、工匠作品,以及相關聯的歷史沿革、制度解析、國寶訪談等等,不一而足。
“這本書不僅僅是中日傳統工藝的簡單尋根溯源,也不是唐風古韻的技法回歸,更不是當下技藝孰高孰低的比拼,它是歷史際遇的再度上演,是傳統文化的新時代交流,是東亞文明的跨境互動,是人文精神的人類共享。” 陳學榮說。
“通過書中文字,我們不僅可以獲得大量新鮮信息,而且還能深刻感受到‘人間國寶’及其成果所透射出的濃濃的民族性。這種民族性反映了日本人的生活方式,也體現了他們的價值觀、審美特點,甚至反映了他們做人、行事的態度。”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劉魁立進一步將中日“非遺”保護結合起來,認為從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角度講,所謂“人間國寶”,或許就是我們常常說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他們和廣大民眾的相互對話、彼此促進,就構成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偉大實踐。
“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優秀傳承人群體,為了滿足整個人類的生活需求、物質需求、審美需求所做出的寶貴貢獻,體現了人類文化的多樣性,反映了人類無盡的創造力和延續力,同時也是人類命運共同體具體而多彩的展示。” 劉魁立說。
非遺權威專家劉魁立先生致辭
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原副司長、巡視員馬勝德則提及,在非遺保護領域,日本是先行者。日本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與“人間國寶”的理念和保護做法,啟發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國際層面推動非遺保護的探索與實踐。中國對國家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的認定工作,也是借鑒了“人間國寶”的保護思路。
中國從事非遺保護只有20余年歷史,和日本相比時間很短,但在機制體制建設、國家級名錄認定、代表性傳承人認證方式、法律法規建設等方面大都已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如今在中國,“非遺”已經是家喻戶曉的熱門詞匯。
馬勝德認為,在對傳統工藝的保護中,如今日本的經驗依舊值得借鑒。讓他印象深刻的是,在日本,任何景點出售的手工藝品都是精致用心的。如今中國提出了“振興傳統工藝”計劃,馬勝德認為《日本人間國寶?傳統工藝》的出版對我們的這項工作有重要的借鑒意義,“這本書中匯集的日本傳統工藝中‘人間國寶’的經典作品和豐富從藝經歷,代表了當今日本傳統工藝的最高水平,展現了從業者高度的敬業精神和工匠精神,對中國的非遺保護和傳統工藝振興,無疑有重要價值。”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