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聯社|新消費日報8月29日訊(編輯 梁又勻),今日(29日)晚間,海底撈(6862.HK)在港交所公布2023上半年業績報告。盡管早在一個月前,海底撈就已公布營收大幅增長的業績預告,但隨著完整的業績數據公布,其營收、凈利潤的增長依舊引來市場普遍關注。
(相關資料圖)
數據顯示,2023上半年海底撈實現營收188.9億元,同比增長24.6%;實現歸屬公司股東凈利潤22.59億元,同比大幅增長,創上半年業績新高,已接近2019年全年凈利潤。公司經營性現金流49.3億元,同比增長90.3%。
其中,海底撈餐廳貢獻營收達179.35億元,同比增長25.38%,占比達95%;外賣業務4.71億元,同比增長5.17%,占比2.5%;調味品及食材經銷營收3.7億元,同比略有下降,占比2%。
線下門店消費的繁榮是上半年海底撈業績、凈利潤強勢反彈的關鍵。據財報介紹,上半年海底撈門店累計接待顧客1.75億人次,整體餐廳翻臺率從2022上半年2.9次/天,回升至今年上半年的3.3次/天。
在節假日期間,熱門旅游城市的客流增長尤為明顯。今年端午假期,杭州、廈門、長沙等地的部分海底撈門店日翻臺次數超過了9次。
海底撈CEO楊利娟表示:“今年我們繼續聚焦公司的核心管理理念——連住利益,鎖住管理,通過優化組織架構和精細化管理門店讓餐廳的運營狀況得到顯著改善和提升。”
具體而言,海底撈在上半年優化調整了區域管理和教練制,縮小管理半徑至19個區域并分別委派交流負責。門店管理上優化評價體系和評價模式,進行長期數字化、流程化跟蹤。人員管理上,優化單店人員結構,采用靈活用工模式,鼓勵門店按照客流量靈活安排員工到崗,同時擴大智能化系統和設備的應用場景,提高運營效率。
但值得注意的是,海底撈門店客單價卻有所下降,人均消費從2022上半年的105元降至今年上半年的102.9元。不論是港澳臺還是二三線及以下城市,人均消費均存在不同程度下滑。一線城市翻臺率雖然達到了3.6次/天,僅次于港澳臺地區,但客單價下滑最為明顯。
同時,線下消費的熱情也并沒有刺激海底撈擴展更多門店。海底撈表示,上半年公司保持了少而精的開店節奏,新增門店僅5家。其中,恢復此前停業門店24家,關閉經營表現不佳的門店18家。
截至2023年6月30日,公司旗下共計擁有1382家海底撈門店,1360家位于大陸地區,22家位于港澳臺地區。其中,二三線及以下城市始終是公司主要的營收來源。
楊利娟透露,接下來,公司將以創業精神繼續推進各項業務的開展,深耕潛力市場,把握長期增長節奏。
此外,趕在2022年最后一天順利登陸港股的特海國際,也發布了首份半年報業績。
數據顯示,2023上半年特海國際實現營收3.24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3.6億元),同比增長31.8%;實現歸屬歸屬股東凈利潤340萬美元(約合人民幣2476.83萬元),而在2022上半年共計虧損達到5.57億美元(約合人民幣37.3億元),同比實現扭虧為盈。
門店數據顯示,上半年特海國際全球(除大中華區外)新增門店4家,公司旗下共擁有115家海底撈門店。其中,新加坡擁有21家,始終是海底撈海外最大消費市場。
在國內消費恢復的同時,國外市場客流量提升也十分明顯。2023年上半年度單日平均翻臺率達到3.3次,共接待顧客超過1200萬人次。尤其是東南亞地區的70家門店,貢獻了公司57.6%的營收,接待顧客超890萬人次。
據財報介紹,海底撈下一步將持續提升就餐體驗,繼續優化、研發業務系統和智慧餐廳技術。同時,公司也將持續尋找潛在的策略性投資機會,尋求可為公司帶來協同效益的潛在標的和資產。
特海國際也在展望中提及了優化服務體驗、尋找投資標的等,與母公司海底撈類似的發展愿景。但相較于國內的穩健經營策略,特海國際更期待繼續擴大門店網絡,包括在已布局國家增加開店數量,并擇機進入菲律賓、柬埔寨以及歐洲各國市場。
據悉,特海國際已優化了新店簽約、裝修以及籌備的一系列管理架構、業務流程和獎懲制度,并由各區域經理負責推進各地市場發展,直接向公司首席執行官匯報。
特海國際CEO李瑜表示,“我們將繼續堅持本土化發展戰略,以顧客滿意度和員工努力度為核心,持續提升全球范圍不同區域餐廳的管理和經營質量。”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