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孝經》有云:“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在清朝以前,歷朝歷代的古人對頭發都是非常看重的,無論男女都留著長發,絲毫不敢損毀。然而在清兵入關后,滿族統治者開始強制推行“剃發令”,讓漢人們要么剃發,要么砍頭,人們為了求生,就只能忍辱負重接受了這種怪異至極的發型。
現在各種影視劇中較為常見的發型是剃掉半個腦袋頭發的陰陽頭,但實際上一開始的清朝發型是“金錢鼠尾式”,只留下腦袋頂上一點點頭發,扎出的辮子也只有老鼠尾巴那么粗。后來發型在朝代發展中演變,最終才變為“牛尾巴”式的陰陽頭。滿族人之所以留這種發型,和他們的生活環境、生活習慣都有著分不開的關系。滿族作為游牧民族,終日以打獵為生,長頭發會影響他們的視線,有時還容易被樹枝掛住。為了不影響打獵,滿族男子就將前面遮擋視線的頭發全部剃掉,后面的頭發綁成一條辮子,方便又利落。
到了后期辮子越留越粗,是因為征戰時可以將其繞在脖子上,《清末社會鱗爪》中提到,清軍“在打交手白刃戰時,將辮子纏于脖項,借以避刀砍”。但這種辮子同樣也給人們帶來了很多不便,最明顯的就是衛生問題。普通百姓整日勞作,沒有那么多時間去解開長辮子仔細清洗、洗完再仔細編上,就只能隨便拿水沖一沖,或者干脆不洗。大多數百姓只有在紅白喜事、過年過節的時候才會用心洗一次頭發,平時就任由它在頭上藏污納垢。
清朝以前雖說也不像現代隔一兩天洗個頭,但至少是散開的,可以梳理梳理灰塵,洗頭時也不用花時間解開或者編辮子,洗頭頻率自然高于清朝。而清代編在一起的辮子集中了幾個月的灰塵和泥垢,甚至還可能生跳蚤。據說來華的一位英國女記者為了體會中國當時的風土人情,就曾親眼見過普通老百姓過節洗頭,拆開辮子時掉落的泥垢和奇異氣味讓她食不下咽、幾欲作嘔,那幅畫面也令她記憶猶新。
當時唯有官紳貴族和皇室要好一些,官員們10天有一次休沐,可以趁此機會好好清潔一下,平時閑暇也有足夠的條件泡個澡,還能有下人服侍。不過若是到了孝期甚至國喪時期,那就有得熬了,整整100天不許洗頭洗澡,滿朝文武估計心里也是崩潰的。 幸而清朝覆滅后,人們對西方思想接受度越來越高,留學生也越來越多,許多人開始剪去辮子,留起了清爽的短發。當時孫中山還特意下達規定,通令全國剪辮,《民國野史》記載:“無數的漢人都興高采烈地剪去這條奴隸標志的辮子。也有迷信的,事先選擇吉日,拜祭祖先,然后莊重地剪除,把辮子燒了。更有聯合多人同日剪辮,并燃放爆竹,舉行公宴慶祝。”至此,中國人結束了200余年的留辮史,終于迎來了煥然一新的面貌。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