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城市 >

當前熱點-透明質酸在功能性食品應用場景拓寬,凌沛學院士:小分子吸收快,大分子吸收更持久,中分子功效最佳

2023-06-23 01:08:11 來源:財經網

林辰/文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雖然透明質酸作為新食品原料在國內已獲批超過兩年,各類口服透明質酸產品熱銷于主流渠道。但關于其功效作用機制的討論,于大眾認可度上依然討論不斷。

但在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國家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凌沛學看來,只用傳統習得的有限知識,來判斷口服透明質酸的吸收與否,并不科學,也不能憑想象來判斷。其在25年前帶領學術團隊在日本獲得了口服透明質酸的專利,并參與研發了相關產品。

之后的時間,其亦通過實驗得出包括小分子透明質酸吸收代謝快,但起效并不持久;大分子吸收慢且吸收率有限但吸收時間更持久;中分子功效最好,于肝臟內代謝降解合成后,定向分布到皮膚、眼睛與關節內部等科研成果。

圖: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國家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凌沛學

功能性食品開發潮來臨,作為新食品原料的透明質酸成熱門

近日,以“科技筑底創新引領”為主題的中國(濟南)透明質酸產業大會在山東濟南開幕。數百位行業專家、院士學者、投資領袖、政企代表,圍繞透明質酸學術及產業問題展開多視角、跨學科、跨品類探討,共話透明質酸產業高質量發展未來。

值得關注的是,伴隨透明質酸在食品等行業應用的快速放量,透明質酸標準體系建設、核心技術研發和產品應用領域的深度開發正成為新一輪行業關注重點。

不過,考慮到透明質酸在食品領域的功能應用認可度,以及功能性食品定義尚未達成一致共識的現狀,關于透明質酸在食品中有效性的宣稱尺度把握一直是行業討論的焦點。

公開資料顯示,部分國際海外地區將功能性食品認定為“具有與生物防御、生物節律調整、防治疾病和恢復健康等有關的功能因素,經設計加工,對生物體有明顯調整功能的食品。”亦或是“作為消費者日常飲食的一部分,對健康具有潛在益處的食品,包括全食品和含有強化、富集或增強生物活性成分的食品。”

2017年初,國家發改委、工信部發布關于促進食品工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在將優化產品結構作為主要任務一欄中提及,要“開展食品健康功效評價,加快發展嬰幼兒配方食品、老年食品和滿足特定人群需求的功能性食品,支持發展養生保健食品,研究開發功能性蛋白、功能性膳食纖維、功能性糖原、功能性油脂、益生菌類、生物活性肽等保健和健康食品,并開展應用示范。”

而從市面多個主流電商平臺檢索功能性食品,于前列顯示的產品包括含益生菌、復合維生素的膳食營養補充劑,強調塑形、提升肌肉線條的增肌補劑,含有精氨酸、核苷酸意在面向術后恢復人群的專用營養品等。以玻尿酸+食品檢索,則彈出多個海內外品牌旗下含有膠原蛋白肽+玻尿酸+煙酰胺三重成分協同的口服液、飲品,其中部分產品的單鏈月銷量已經過萬單。

圖:含有透明質酸的食品與飲品

玻尿酸食品應用已成大勢,回看上游技術突破的歷史——2012年,華熙生物在全球首次實現以酶切法大規模生產寡聚透明質酸。而酶切法能夠把玻尿酸精準地切成不同的分子量大小,從而打開玻尿酸的應用空間——其所擁有的超過200個規格的玻尿酸產品,能夠生產出世界上分子量最大(超過4000KDa)和最小(800Da)的玻尿酸。應用領域從眼科、骨科、醫美、護膚,拓展至組織工程、計生、胃腸、口腔、靶向藥等新興范疇。

“透明質酸以前最早開發的時候是作為藥品,之后在我國化妝品真正的應用是從1987年就開始了。”本次大會上,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凌沛學向外界坦言,最初透明質酸的口服應用,大家并沒有認知。

“一方面是我上大學的時候,所有學的知識認為,大分子物質是不可能吸收的。但到1996年左右,我們把原料出口到日本,跟日本探討時,他們給我提了一個意見,問能不能口服,我當時帶著研究生和博士們,做了透明質酸以及其他產品的系統吸收實驗。等到1999年我們申請專利,包括在日本的專利并正式推出產品。”凌沛學介紹,此后日本的頭部企業將該技術發揚光大,即在團隊研究基礎上做口服。“所以全世界第一款口服透明質酸產品是上世紀90年代末期在日本上市的。而真正做大則要到2010年之后,日本、美國、澳大利亞陸續開始推廣。”

2021年1月,國家衛健委發布公告,批準透明質酸鈉(即透明質酸,俗稱玻尿酸)為新食品原料,可應用于普通食品添加。標志著我國透明質酸終端食品市場進一步放開,中國透明質酸行業迎來新的發展里程碑。

根據彼時公告介紹,我國于2008年批準透明質酸鈉為新資源食品,使用范圍為保健食品原料。目前透明質酸鈉及以其為主要成分的產品在日本、韓國、美國、歐盟、澳大利亞、新西蘭和巴西被允許添加在食品或膳食補充劑中。基于在其他國家和國際組織的批準使用情況,本產品申請擴大使用范圍為乳及乳制品,飲料類,酒類,可可制品、巧克力和巧克力制品(包括代可可脂巧克力及制品)以及糖果,冷凍飲品。

透明質酸不同分子大小吸收、起效速率不同,抗衰作用還需跨膜吸收

雖然透明質酸作為新食品原料獲批已有兩年多,但關于其效果的作用機制,在大眾接受和認可度方面依然有待提升。

“從在海外上市到國內批準,這20多年里我們做了一系列研究。”凌沛學總結道,首先能明確口服的小分子透明質酸可以直接吸收。基本上1個小時就可以在血液里出現,2小時就能達到峰值。但是大分子比較慢——大概7-8個小時之后陸續出現高峰。“大分子必須在胃和腸道里面降解之后變成小分子才能吸收。絕對不是說透明質酸不能吸收,這是一個理論問題。”

其次,雖然大分子吸收慢,但是大分子吸收的時間持久。凌沛學舉例道,從實驗結果看,中分子吸收和分布效果最好。太大的分子量吸收率有限,太小吸收了之后馬上代謝,起效快,但不持久。所以中分子量的效果,從功效來講是最好的。

“100萬道爾頓以上的可以算大分子,25萬或10萬道爾頓都可以算小分子。介于大分子和小分子之間的就是算中分子。。”凌沛學介紹,也有幾千道爾頓的小分子,相對成本偏高可做化妝品使用。但口服產品用幾千的小分子不太合算。“我們做成十萬或者二十萬的小分子就足夠了。”

而從功效作用的分布看,凌沛學透露,相關成分吸收進血液里,基本上在肝臟里代謝、降解和合成,刺激肝臟透明質酸合成酶,使肝臟里酶的活性都升高。而合成之后,可以轉成組織所需要的部位,包括平常所認知的皮膚、眼睛、關節分布是相對較高的。“這種定向分布的能力,是人體天生一套機制。這也是奠定口服有效性的依據之一。而且這是基本的原理。

圖:出自《新食品原料透明質酸鈉健康益處、法規現況及應用2022科學報告》

其也特別談到,如今大家爭論口服透明質酸的功效實際,不能忽視關節潤滑是透明質酸在發揮作用,但皮膚彈性真正發揮作用的并非單純的透明質酸,也不是單一的膠原蛋白,而是糖胺聚糖蛋白這種復合物。

“原先大家將兩者割裂開討論,說口服膠原蛋白、口服玻尿酸沒用,是智商稅。其實效果最好的是,既有膠原蛋白又有透明質酸,它倆變成糖胺聚糖才能發揮功效。”凌沛學直言,這兩款成分的功效半衰期不一樣的,透明質酸半衰期是72小時,如果說完全代謝完,需要大概一個禮拜,那么不斷地口服,不斷的補充維持血液和組織里面濃度,皮膚才真正形成源源不斷有效果,而不是說吃一次兩次吃一個禮拜就有起效。

“每天補充可以每天疊加,我們測試是在28天開始凸顯效果。最明顯的是關節的運動能力會得到改善。當于汽車光加汽油是不行,必須得加機油起到潤滑。軟骨之間摩擦小了,疼痛就會減輕。”凌沛學提到,第二就是皮膚會感覺到光滑,主要測皮膚里面的透明質酸含量增長,實驗數據大概增長10%以上。

其還提醒,不管在化妝品應用還是口服應用,抗衰如果不進入細胞內,只有保濕、鎖水功能,并不具有抗衰作用。而其所帶領的博士團隊也進行了跨膜吸收、進入細胞內的實驗。“我們現在證明,分子量4千、2萬和4萬道爾頓都能轉進去,相關實驗結果也已在國外發表。”

“所以如果用傳統學的那點知識,來說透明質酸不吸收交智商稅,我認為很可笑,起碼是不科學的。吸收有吸收的原理,不吸收有不吸收的原理,不能憑想象來判斷。”凌沛學直言,“大分子有一部分吸收確實是不完全的,它進入腸道后,來不及降解的大分子就不吸收,反倒把菌群分布數量提高。。”

不過,談及市面上部分產品被詬病因為添加了玻尿酸價格陡增的現象,其坦言,“不能把買一臺電腦的價格,按鋼鐵、塑料多少錢來計算。”凌沛學認為,把原料變成產品,需要考慮中間有配方、工藝、技術問題,還有推廣、稅收、工人工資的消耗。

“一款產品就原料來討論價格,我認為這是非常不懂的思維。農產品附加值低,是因為沒有加工。所以10塊錢的東西11塊也賣。但到了工業品,特別是更多體現技術的產品,單純就原料價格來論產品值多少錢,粗淺說就這是不懂行。”凌沛學舉例道,如同生產芯片、電子元件,凈化級別比做藥品的要嚴,菌、微塵都不能有,否則容易斷路。十萬級,百萬級無菌車間的運營成本是不同。各個行業對生產環境的要求不一樣,配方技術生產工藝都不一樣,對操作工人素質要求不一樣。所以很難單拿原料說事。“不能造飛機光算鋼鐵多少錢一噸。”

透明質酸在食品中的新應用形式與功效還在不斷拓展與證明,支持這類科研持續縱深的第一步,則是消除外界對其功效作用的偏見與誤解。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