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優質飼用大豆種質資源及精準鑒定圃。
四川在線記者 闞瑩瑩 攝影報道
6月21日下午,一場田間觀摩會正在簡陽市禾豐鎮元吉社區進行。
觀摩現場,是省農科院和簡陽市共建的天府農業科創園。“600畝的科創園里,一共入駐了7個專家團隊,試驗了數十種不同的新品種新技術和新模式,囊括了糧油作物、經濟作物、畜牧養殖等。”省農科院副院長劉永紅介紹,“希望通過這次觀摩,專家和種養殖戶們都有一些收獲。”
數十個農業科研成果放在一地進行試驗,這在農業科研領域并不多見。這個科創園為何與眾不同?
劉永紅一語中的,“這都是我們篩選過的適合丘陵區的農業科研成果。四川的耕地中,有70%在丘陵區。篩選推廣適合的新品種新技術和新模式,解決丘陵區農業生產上的問題,對于提升全省糧食產量、提高農民收入有重要意義。”
園區展示的糧食作物套作模式。
提升丘陵區糧食產量要解決哪些問題?
“一是機械化、二是缺水。”對于這個問題,觀摩會上,來自丘陵區的種植大戶感受相同,“解決這兩個問題的農業科研成果,在生產上迫切需要,可以讓農民愿意種、種得好。”
正是玉米揚花的季節,園區內,不同品種玉米的種植面積占比最多。“在玉米生產上,我們正在試驗兩類成果。一是適應干旱缺水氣候的新品種。去年高溫天氣下,試驗的夏玉米畝產達到了400公斤,達到了豐產水平。二是玉米機械化生產技術,其中兩項是四川省主推技術。”省農科院作物研究所副研究員楊勤介紹。
除了提升作物產量,一些專門針對農民收入提升的科研成果也被引進到園區。“簡陽市這樣的四川丘陵區,種植中藥材的地方不少。這是農民提升收入的一個好選擇。”省農科院經濟作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廖海浪說,他所在的團隊專門引進了牛蒡、白芷、東當歸等中藥材,在園區內試驗了輪作、套作等種植模式。“增收效果明顯,例如東當歸,一畝地的收入就可以達到一萬元以上。”
結合了種植和養殖的種養循環模式也是園區引進的重要試驗成果。“簡陽大耳羊養殖規模大,我們引進了多種類型的優質飼草,為簡陽大耳羊提供周年高蛋白草料。產生的羊糞又回填到果園、玉米地,實現綠色低碳循環利用。”省農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副研究員朱永群介紹。
“更多的考驗來自園區這個試驗平臺搭建起來之后。”劉永紅說,接下來要思考的,是如何進一步激勵專家團隊,如何進一步在生產一線推廣試驗成熟的科研成果等問題,這是科創園能否發揮持續作用的關鍵。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