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自古便有“豬糧安天下”的說法,人們一度把種糧和養豬作為農民的主要收入來源。但“價高傷民,價賤傷農”,如何保持農產品價格的相對穩定?如何保證農民的種糧積極性?如何讓農民尤其是貧困農戶有穩定的收入來源而不至返貧?2020年以來,中華財險先后創新開辦的玉米收入保險+期貨、生豬價格保險+期貨就有效破解了這一難題。
2020年7月份,中華財險與銀河、新湖兩家期貨公司聯合承辦的玉米收入保險+期貨項目落地河南省周口市沈丘、太康兩縣。項目覆蓋兩縣合計約90萬畝農田,約45萬噸玉米,涉及種植大戶等新型經營主體7000余戶,建檔立卡貧困戶2800余戶,預計為兩個縣的玉米種植戶提供共計約7億元的收入風險保障。與過去不同,以往的政策性大災保險只能保損,這次玉米收入保險的保障范圍既涵蓋了自然災害意外事故等帶來的直接損失,又涵蓋了玉米價格波動帶來的市場風險。邁出了從“保成本”向“保價格、保收入”轉變的關鍵一步,對農民尤其是土地流轉后形成規模化經營的種植大戶以及大型種植企業來說,相當于上了個“雙保險”。
近年來,生豬產業深受“豬周期”困擾,價格波動大且頻繁,讓養豬農戶心中多了幾分擔憂。為破解這一難題,中華財險聯合國泰君安期貨試點探索生豬價格“保險+期貨”模式,并于2021年1月7日簽下首張保單。[1] 生豬期貨的上市對于生豬養殖主體來說,多了一個避險工具。從經營規模來看,中大型養殖企業會更多參與期貨交易,而中小規模的養殖企業短期內可能還是以保險為主,因為觸發理賠的數據依據已經是一個公允的權威數據(來自農業農村部信息中心公布的數據),公開透明,養殖經營主體接受度較高。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