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城市 >

金融科技賦能實體經濟,傳化支付打通物流業生態閉環

2021-03-11 10:13:37 來源:財訊網

走進傳化大廈19樓,入口處16個與人一般高的橙色字非常醒目,“做物流業規模最大的第三方支付臺”。

2017年,傳化集團總部搬到這幢沿江大樓,這一年,傳化31歲,這是她第三次搬家。這一年,傳化在物流業深耕17年后,旗下傳化支付正式拿到央行支付牌照。19樓由此成為傳化新開辟戰場的指揮和研發中心。如今,傳化支付300人團隊中,技術風控人員占比八成以上,算得上全集團最高科技的部門之一。截至目前,傳化支付交易規模已接3000億元。

新戰場勢必匹配新挑戰。傳化支付總經理張文凱說,“目前的新挑戰,是關注臺授信企業的波動行為。”

今年年初,傳化支付上線“信用付”產品,聯合多家銀行給臺中小微企業授信。一銀行人士表示,“物流商貿等企業多為中小微企業,銀行可能連企業‘三張報表’都看不了,一般很難給他們授信。”

但傳化卻做了這件“艱難的事”。它之所以敢“放款”,在于傳化支付臺的全程“留痕”。張文凱的闡述言簡意賅,商貿物流企業使用傳化支付臺,從發貨到收貨,全程在線支付,一個訂單的資金流、信息流和物流一一匹配,由此留下一條清晰的“運動軌跡”。這一過程中,大量交易數據沉淀下來。而傳化支付的授信依據也在于此,通過數據建模,依托“運動軌跡”給企業“畫像”。隨著“體檢”數據越發豐富,企業“畫像”也從基本輪廓到素描,再到像素更高的清晰照片。目前,通過這樣的“畫像”,傳化支付已從臺1000多萬家中小微企業中篩選出70多萬家“白名單”企業,可直接授信。

業內人士表示,這條“運動軌跡”就像一條通道,為物流的兩端企業打造了一條“高速公路”,既解決中小微企業的現金流問題,更為其發展注入鮮活的動力。從今年年初至今,傳化支付已為千家中小微企業授信上千萬元,解決了“救命”的現金流問題。“信用付年初上線,碰上疫情,不僅為為這產品做了一次壓力測試,也的確幫助不少中小微企業渡過疫情難關,這一筆信用授信可以幫助中小微企業支付人員工資、貨款甚至水電費等,目前貸后表現良好。”張文凱說。

在傳化主要負責人的思維里,傳化支付與銀行合作有分工,它的重心在于金融科技,構建龐大的“支付能力+業務場景+技術支撐+風控”體系。為此,傳化支付將臺企業的行為、數據標簽化,建起數百個風控指標。圍繞人、貨、物流和資金流的多維度指標,都被納入風控體系。

“一家籃球生產企業,均每天發貨1000個,突然有一天發了1萬個甚至10萬個,這種‘波動行為’會被認為經營可能存在不確定,需要核查。”王文博認為,這種“動態判斷”,不僅看到企業的現在,更預判企業的未來。

目前,傳化支付已從區域試點向全國化布局邁進。正如傳化大廈19樓醒目的16個字,其實也在闡述傳化支付的特殊,做物流端產業支付,而非消費端,以物流為場景,用金融科技賦能實體經濟。無疑,這是繼支付寶后全國在線支付領域的又一項“杭州試驗”。

也不難發現,傳化深耕物流領域20年,從在全國100多個城市布局智能公路港,到建起全國智能物流數據網絡,其服務實體經濟的“發展邏輯”從未換道,在這一張線上線下全面融合的物流網絡中,接入產業支付、金融科技后,打通了物流業的生態閉環,并在杭州真正構建起一個具有強勁動能的“中國物流大腦”。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