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湖南省湘鄉市翻江鎮黨委、鎮政府充分調動和利用一切有利因素,攻堅克難,開拓進取,健康快速發展全鎮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今年翻江鎮提出保底600萬元、沖刺800萬元的財稅任務總目標,1—9月已完成稅收451萬元;截至11月底,完成固定資產投資資產1.9億元,預計將超額完成2.2億元目標任務。
翻江鎮充分挖掘鄉賢資源,促進鄉村產業融合,將心比心服務民生,堅持在"貧地里刨食"、在點滴中積累定力和韌勁,實現發展"翻身"。這也是該鎮翻天覆地的變化和財稅連續實現翻番式增長的根源。
引老鄉、回故鄉、建家鄉
"以前守著幾畝山地,一年到頭辛苦勞作收入只有幾千元。如今鎮里大變樣,有了工廠做木材分割的工作,我一個月就能掙兩三千元。"波比木業員工周冬吾今年56歲,是翻江鎮的建檔貧困戶,此前在家里務農。
因為土地質量不好,莊稼產量也少,周冬吾家有時候都吃不上飯。翻江鎮黨委、政府在了解到情況之后,馬上給周冬吾送去糧食,并分發種田補助的種子、化肥。周冬吾也被安排進了翻江鎮波比木業有限公司,每天能在家門口上班,既有了穩定的收入,還能夠照顧家里。
周冬吾在波比木業進行木材分割
周儀英是波比木業負責人,今年55歲的她做起事來風風火火,充滿活力。波比木業有近40名工人,半數以上是當地的貧困戶和群眾,還有不少五保戶、殘疾人,現在他們在掌握一技之長的同時,每月還有不低于2500元的收入。"雖然我不是翻江本地人,但在最困難的時候是翻江鎮黨委、政府招商引資給了我機會,并全力扶持企業發展,我有義務去幫助更多的人,把這份恩情一直傳遞下去。"周儀英說。
和周儀英一樣,從2008年起,翻江籍企業家蕭林波就走上了回鄉扶貧助學的道路。
付秋蓮夫妻倆和兒子、兒媳都疾病纏身,孫女小英正讀初三,家庭十分困難。5年前,就在一家人為孩子讀書費用犯愁時,在東莞發展的蕭林波主動與她家結對幫扶,資助小英讀書,同時幫助這家人解決生活困難。蕭林波還經常通過書信鼓勵小英,這兩年,小英的學習成績越來越好。這些年,蕭林波資助的學生達100多人次。"故鄉風光我風光,愛國更要愛家鄉。我看到這些孩子因家庭貧困交不起學費,心里很難受,就想幫助他們渡過難關。"蕭林波說。
近年來,翻江鎮充分挖掘鄉賢資源,引導鄉賢在就業扶貧、產業扶貧、貧困助學等方面各展所長、貢獻力量,成為脫貧攻堅的好幫手。通過舉辦"引老鄉、回故鄉、建家鄉"等系列活動,成立了鄉賢聯合會,通過鄉賢的互動合作,積極引導鄉賢在脫貧攻堅中為家鄉貢獻力量。截至目前,已有58名鄉賢通過一對一或者多對一的方式進行幫扶,還在捐資助學、修橋鋪路、發展產業等方面參與脫貧攻堅。
翻江鎮黨委書記陳達說:"凝聚鄉賢的力量是最好的力量,鄉賢們都是本地的佼佼者,他們能帶動更多的人和他們一起互動,貧困戶也會在鄉賢的身上學到更多的技能,這樣不但能夠從經濟上達到脫貧效果,更能讓貧困戶在精神上得到提升從而走上致富路、小康路。"
農業產業化推進農村產業融合
岐山村位于湘鄉市西北部,北面與寧鄉市接壤,婁益高速、長韶婁高速穿村而過,高速公路出入口距村1.5公里,交通十分便利。但由于多年來村上以水稻種植為主,農業發展單一,且全村70%以上青壯年外出務工,導致農田拋荒較多,村級經濟發展緩慢。
"不能再這樣下去了,得想辦法帶領村民們脫貧致富。"今年,駐村幫扶隊和岐山村"兩委"多次探討,決定開辟"精準招商、大興產業"的新路子。駐村幫扶隊和村"兩委"拜訪了鄰村能人魏炎平,邀請他回鄉投資、發展產業。
"村上有高速公路,有指揮部舊址,交通便利,場地也是現成的,回來搞個農業基地沒問題。"看到岐山村及周邊環境的優勢,魏炎平欣然答應回鄉投資創業,立馬在岐山村掛牌成立了湘魏蕾生態農業科技公司分部,簽訂招商協議,流轉了岐山村和鄰村林章村大量土地,租下原婁益高速指揮部舊址作為公司倉庫及辦公場地,還安排同村合伙人文亮輝留下,全力推進基地建設。
目前湘魏蕾生態農業科技公司準備依托總部已有產銷一體化的完整產業鏈優勢,以岐山村為大本營,建設一個集"種、養、儲、銷"于一體的現代化農業集團,向周邊輻射。"我們計劃總投資4000萬元新建一個冷鏈加工廠和倉儲面積1.5萬平方米的物流園,計劃流轉3000畝水田種植水稻,流轉200畝耕地建蔬菜大棚,計劃承包、養殖池塘50畝,建設豬場3萬平方米。"文亮輝介紹,湘魏蕾生態農業科技公司還將聯合湖南農業大學生物科學技術學院開展產學研合作,在岐山村成立農業培訓學校,給予當地農民更多種養殖技術指導。
"整個基地建成后,可解決500多人的就業問題,相信岐山村很快就會實現村無閑地、村無閑人,農民富、產業興的目標。"岐山村李伯長笑呵呵地說。
陳達表示:"農業產業化和農村產業融合發展都是農業經營制度創新。農業產業化主要指農業產業化經營,實現種養加、產供銷、貿工農一體化經營。農村產業融合是指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通過產業聯動、體制機制創新等方式,跨界優化資金、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配置,延伸產業鏈條,完善利益機制,發展新型業態,打破農村一二三產業相互分割的狀態,形成一二三產業融合、各類主體共生的產業生態。"
扶貧車間托起群眾致富夢
荷花橋制衣廠股東李羅橋曾經是荷花橋村里的一名貧困戶,2018年得知村支書李文才在家鄉辦制衣廠后,從廣東回到家鄉制衣廠工作,現在還入股了工廠,老婆也在廠里工作,兩口子工資加分紅一年有十幾萬元。
貧困戶王秋香是聾啞殘疾人,一度嚴重自卑,情緒低落。在制衣廠學習后,她變得越來越開朗,接受了一個月技能培訓后成為正式工,每月能拿到1400元工資。現在的她對生活充滿樂觀,開心得像換了個人似的。
在翻江鎮荷花橋村制衣廠的"扶貧車間",廠內朝氣蓬勃,一排排日光燈下,40多臺嶄新的縫紉機排列整齊,50多位員工正在有條不紊的工作,只聽見各臺機器"唆唆"聲響。荷花橋村制衣廠員工共52人,其中有21人是建檔立卡貧困戶,包括55歲以下的11人,60歲左右的10人。給村里有一定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安排就業,是翻江鎮黨委、政府的一項決策,荷花橋村"兩委"也下足了功夫,探索出一條企業與貧困戶雙贏的新路子。
荷花橋村原有精準扶貧戶111戶、382人,2018年之前已脫貧100戶、354人,其余11戶、28人于今年11月中旬已全部脫貧。"致富路上,不落一人"是荷花橋村支部的莊嚴承諾。在過去的4年里,荷花橋村支委千方百計,鉚足干勁,采取"支部+企業+扶貧車間+貧困戶"的模式,大力發展產業幫扶,先后創辦了2個龍蝦養殖基地,1個家禽養殖基地,1個無花果種植基地,1個蔬菜水果基地和1個制衣加工廠。讓該村貧困人口和就近的林章村貧困人口就業全覆蓋,保證了農戶有持續增收的渠道,有充分的擇業余地。
下一步,翻江鎮將制定完善的各類保障制度,克服制約經濟發展的各種困難,積極爭取資金扶持,對接相關扶貧政策,進一步把扶貧車間建好、用好、運營好,讓扶貧車間成為貧困戶發家致富的夢工廠,實現精準脫貧,高效脫貧,提升脫貧攻堅成效。
將心比心,把群眾事當家事
發展的"破局",關鍵在干群關系的"破冰"。翻江鎮與婁底市雙峰縣、長沙市寧鄉市搭界,曾是典型的"三不管"地帶,社情民意復雜、矛盾糾紛多發。當地干部坦言,"老百姓指著鼻子罵是常事""每到綜治民調考核,壓力比山還大"。翻江鎮黨委、政府深入把脈發現,解決群眾不滿意的問題,關鍵是要創新社會治理,將心比心,化被動為主動,真正把群眾事當家事去用心、用情、用力做好,讓民生更有溫度和熱度。
"破冰"行動,首先從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上聚集發力。翻江鎮脫貧攻堅任務繁重,有建檔立卡貧困戶1097戶3488人,湘鄉市28個貧困村,該鎮一度占了6個。面對落后局面,從去年開始,翻江鎮扭轉思路,創新開展"如何脫貧、我有話說""戶幫戶親幫親"活動,組織"脫貧之星"評選,匯聚眾心眾智眾力,鼓勵貧困群眾自力更生,推動由"要我脫貧"向"我要脫貧"轉變,截至目前,該鎮已全部脫貧,跟著黨和政府的步伐向小康邁步前進。
受自然條件影響,一些村組布局分散,長期以來,飲用水問題曾是困擾翻江的"老大難",當地群眾對此意見很大。翻江鎮黨委、政府下定決心、強力攻堅,啟動了多年未使用的桃林水庫水廠及吉長水庫水廠,解決了涉及7個村的用水問題;投資500余萬元建設完成農林、岐山等5個村集中供水工程,實現了安全飲水全覆蓋。與此同時,村村通工程、道路拓寬提質、危橋危房改造、褒忠山風力發電項目等各類基礎民生工程全面開花,翻江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大為改善。
近期,在翻江鎮鄉賢群里,大家對近幾年來家鄉的變化展開討論,有鄉賢覺得家鄉的蛻變,離不開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離不開鄉賢的實際行動,特意寫下"翻天覆地主義真,江山錦繡新農村,大愛無私行千里,美益求美進百門,陳推新出談項目,達權知變訪瘠民,吳越同舟乾坤轉,群策群力斬窮根",對政府的作為表示贊美和肯定。
陳達感言,"群眾是最講實惠的,也是最講道理的。只要帶著責任和感情辦實事,讓群眾感受到我們的付出與努力,群眾就會認可和支持"。在2018年綜治民調考核中,翻江鎮從上一年的后進鄉鎮躍升至湘潭市第五、湘鄉市第二;獲評湘鄉市綜治工作先進單位、安全生產工作考核優秀等次。今年的綜治民調考核位居湘潭湘鄉兩級前列。融洽的黨群干群關系,不僅讓當地民風為之一新,也為經濟發展掃清了障礙與阻力,成為了企業經營、項目建設、財稅增長最有力的保障。(歐陽軍 曾祥興 曹穎 譚國富 劉悄)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