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吳曉波老師在《激蕩2020》中說道:2020年上半年,在線教育已成為被疫情全速重構的產業之一。當傳統崩塌、教育產業面臨重構,該如何應對變化、抓住機會?10月30日,財經作家、890新商學、藍獅子出版社創始人吳曉波出席由校寶在線主辦的2020 SEE 教育服務共建大會,作為嘉賓發表主題演講《2020年:千萬不要浪費了一場危機》,以產業觀察者和新教育從業者的雙重身份,帶來精彩解讀。
以下是吳曉波演講實錄:
聽完前面嘉賓的演講,我認為SEE大會不僅僅與教育相關,也與科技相關。可能三五年前,很難想象中國的教育行業會需要這樣一個跟大數據、智能硬件、開放平臺、智慧校園建設相關的大會。也就這三五年時間,產業智能化正深刻影響著中國的各行各業。
還記得2018年12月30日,我為浙江衛視拍攝跨年知識演講,同場還有一位嘉賓是阿里云的王堅博士。當時他跟我說,你知道全世界最遠的距離是哪里嗎?是同一根桿子上,十字路口紅綠燈和旁邊的監控攝像頭之間的距離。當時阿里云正在跟杭州市政府合作,要把這兩者的數據連接起來,也就是后來我們知道的“杭州城市大腦”。
當連接了紅綠燈和監控攝像頭之間的數據,當數據實現全流程監管,交通信號燈的控制算法也越來越“聰明”。18年我們說起這件事的時候,杭州市的堵車率排在全國第3位;今天杭州市的堵車率排在全國第57位。
2020年,三危疊加
2020年難在什么地方?有些是突然間發生的事情,比如新冠疫情;有些是已經在發生的、中長期的事情,比如中美貿易摩擦與逆全球化、中國的產業轉型的周期型挑戰。相信各位校長去年12月,都在做2020年的工作規劃。現在這個規劃要在中長期挑戰的基礎上,面臨突發疊加的短期危機的應對,讓工作更困難了。
第一波危機:疫情。
我們今天聚在這里,感嘆很“倒霉”的2020年還有60天總算就要結束了,感嘆疫情對各行各業造成的影響。但同時也正是在巨大的危機中,全球的各個經濟體都在發生新的變化。
今年中國很難,但如果放到全球來看的話,中國還是比較好的。上個禮拜國家統計局剛剛公布了我們三季度的GDP增長是4.9%,前三季度中國GDP增長0.7%,也是全球三十大經濟體中唯一一個轉正的國家。
第二波危機:中美摩擦。
與我們活動的同一天,第十九屆五中全會的新聞發布會也正在召開。我對這個會比較關心的是,未來5年到10年基于外部壓力不斷增加,中國怎樣進行全球化產業的競爭布局;同時,怎樣能夠在擴大內需方面通過內循環的加大來推動消費和產業的變革、通過制度創新激發生產要素在市場配置中的作用。
同一時期,11月3日美國大選結果即將揭曉。因此中國未來的5年、美國未來的4年該怎樣走,都將在這幾個月決定。
第三波危機:周期性挑戰。
看這張中國1978年以后經濟增長的波動圖,會發現我們其實經歷了一個特別長的經濟發展的周期。
世界經濟周期運動中最長的周期是康德拉季耶夫周期,它一個循環是60年一次。我們查看這個周期會發現,在某些時間段康波會面臨瓶頸,跟我們企業一樣。面對瓶頸要不斷挑戰,絕大部分的經濟體或者企業,都會在這個挑戰過程中逐漸進入半衰期,甚至是靜止期。只有極少數的國家、極少數的企業、極少數的人,可能穿越這個周期,進入一個更新的發展周期,能夠穿越這個浪潮的概率只有千分之一。
我08年寫過一本書叫《激蕩三十年》,中國在改革開放頭三十年里全年均復合增長9.4%,這是一個非常快的經濟增長速度。接著美國的金融海嘯發生,中國的外貿開始下滑。08年是一個大轉折點,我們的經濟增長從保八保七到保六保五,逐步進入一個探底的過程。再到今年,我們又將面臨一個新的發展挑戰。
從改革開放40多年歷程來看,我們能夠發展到2020年的全球第二大經濟體,速度還是非常快的。我去年曾經做過一個對比研究:在杭州的兩個姑娘,妹妹在杭州最好的酒店當服務員,姐姐在美國的麥當勞當服務員。出國之初,一年下來姐姐的收入是妹妹的56倍,而去年這個差值已經減小到6倍。
中國趕上了“三班車”
今天中國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這是怎么發展來的?第一是趕上了工業革命的“末班車”。食,1993年中國最后一張糧票取消;行,2009年中國的汽車產銷量超過美國,去年更是達到2600萬輛,比美國、德國、日本、韓國加在一起還多400萬量。
第二,中國趕上了互聯網的頭班車。今天是螞蟻集團的申購日,螞蟻的認購金額超過19萬億,市值有望超過2.1萬億的茅臺、1.75萬億元的工商銀行。阿里巴巴是一家1999年9月10日創辦的公司,到今天整整剛好21年。
中國這一批非常有名的企業,新浪、搜狐、網易、騰訊、百度、阿里、攜程、360、京東,全部誕生在1998年的二季度到1999年的四季度。那十幾個月,是中國互聯網企業創業者集體登上舞臺的時刻,也就是從那時候到今天這20多年間,我們可以毫不夸張地講,中國是被互聯網改變得最徹底的國家。這是一件特別好的事,但同時也是一個特別恐怖的事,因為各行各業的人都在被顛覆改造,而作為它的參與者,必須積極融入這個環境,否則就真的會被這個時代淘汰。
如今,中國又開始發動了第三輛車,產業智能革命的“未來列車”。通過新的材料、能源,通過3D打印技術,IOT技術,通過新的硬件等,能夠將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信息化革命進行大規模的交融。
今天SEE大會談論的智慧校園、數字化基建,在5年前是難以想象的。因為那個時候沒有5G、硬件技術還不完善、硬件設備非常昂貴。而今天隨著技術的成熟,很多設備都便宜了,甚至有的工具已經免費了。
但,產業智能化需要耐心。
其實任何一家公司或者學校的智能化、數字化改造,都不是今天買了產品明天就實現了。各位校長也清楚,學校管理的智能化,不是今天開完會、明天買了校寶的產品就結束了。我們日復一日,沉淀學生的動態數據、沉淀老師的上課數據,這些基本上需要三到五年的時間。
所以最難的是在座的校長們。校長作為學校的一把手,你們的IT意識是最關鍵的。當你剛開始搞變革的時候,班主任、職能部門可能會抵觸你,因為他們會覺得你在剝奪他的權利、增加他的工作量,而智能化帶來的改變,在短期時間內又很難見效。所以你們要做好自身,以及老師們工作職能轉變的準備和指導。
我最近在拍一個紀錄片叫《云上的中國》,去探尋產業智能化對各行各業,包括鋼鐵、紡織行業這種非常傳統的行業帶來了多大的變化。這些公司基本上在2014年、2015年開始智能化改造,通過五年的時間完成了數據中臺的變革。很多事情都需要花一定的時間,但是變化一旦發生以后,事情就不可逆了。建成后,你的核心競爭力就得到了一個極大的提升。
2020年總的來看,受疫情沖擊很大,但同時變化也很多。有三個產業,在疫情的推動下將迎來加速發展。
第一,企業服務軟件行業。
很多高校說要搞智慧大學、云上大學,但很長時間也并沒有完全落地下去。疫情一來,停工停課、出不了門,該怎么辦?于是有的學校就開始把課程搬到云上、搭建了上百間錄播教室。原來老師是在教室里對著50多個學生講課,這下是對著空氣講課,而且還要講得聲情并茂,是件很難的事情。我們很多老師上半年都經歷過這些改變和煎熬,上課的方式、和學生的互動,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當他們不得不變,當新的辦法應用之后,效率提高、世界也改變了。
第二,直播與消費者關系重建。
今年,當我們所有人都在線上,當線上線下開始交融,整個消費者關系就發生了極大的變化。今年直播非常熱,直播除了賣貨也賣培訓與教育產品。這張圖是三年間的在線教育用戶規模增速,我看到還是挺吃驚的。
疫情對很多行業造成了摧毀性的打擊,特別是與線下交易相關的,于是很多行業開始重建消費者關系。這張圖上,我們看到截止4月3日,全國在線開學的高校共計1454所。
表面上看,在線教育是一個人對著屏幕講一個小時、講幾個小時,但它的背后是一個教育產品的供給者和消費者,即老師和學生之間關系發生了重大變化。老師到了線上后,通過在線小班、大班課、錄播課等課程形態,原本依靠100%人肉授課的商業模型,可以將教育人力成本大規模下降,降到原本的50%、40%,甚至30%以下。
第三,新一輪的產業智能化浪潮。
前面我們說道,中國又開始發動了第三輛車——產業智能革命的“未來列車”。這班車,不光關乎鋼鐵行業、服裝制造業;也同樣關乎教育行業。
未來學校的數據化道路一定不是拜托給某一個人、固定付一筆錢給到他,讓他幫你做什么;而一定是校方自身,運用自己的專業能力、鏈接互聯網平臺的能力,進行一次交融和共建。所有傳統行業的信息化、智能化、數字化改造一定是共建的過程,不僅僅是交付的過程。
最后,很榮幸來跟這么多位教育界的朋友分享對2020年的一些看法。“倒霉”的一年很快過去了,但“倒霉”中蘊藏著機會;我們千萬不要浪費了這場危機。校寶在線的十年,是與在座的教育從業者,一起共建、再造教育行業的十年,這是一件特別美好、特別有意義的事情。非常高興能夠來參加校寶在線的活動,再次謝謝大家。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