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來賓朋友們,大家上午好!
我是來自江蘇黃埔再生資源利用有限公司的陳光標,非常有幸參加今天的世界糧食日活動。今天的活動對我有著特殊的意義。首先,我是從農村田埂上走出來的企業家,親身體嘗過家無隔夜糧的挨餓滋味;其次,我作為慈善家,一直致力于推動"光盤行動",反對糧食浪費。下面,我就糧食問題與大家一起分享自己的所感所想,希望引起在座各位的共鳴,也希望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和討論。
數千年來,中華民族經歷過無數場天災人禍的劫難,卻依然保持了華夏文明的延續,依然維持了世界上最龐大的人口,皆仰賴于中華大地在黃河與長江兩條母親河的哺育之下源源不斷的糧食供應。世世代代,糧食是中華兒女的命脈所系,天時、地利和水源是中華民族的運勢所在。因此,糧食安全問題,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的命運。
剖析糧食安全的整體概念,它具有量和質的雙重內涵,同時具有自主與外供的雙重外延。首先,不算動物飼料、加工食品、營養品和飲料所需要的糧食,中國每天需要消耗14億公斤主糧。因此,保證糧食的足量供應,是生存和發展的第一條安全線。其次,如何控制空氣、土壤和水源的污染,改進加工工藝,以確保糧食質量,是維持營養水平的第二條安全線。第三,在國際局勢風云變幻的今天,提高本國的糧食生產水平,減少對糧食進口的依賴,是我國糧食戰略的不二選擇。
由此可見,在糧食問題上,有三條路擺在中國面前:一是擴大糧食生產,二是確保糧食質量,三是減少糧食浪費。擴大糧食生產,一方面需要通過控制土地荒漠化和非法圈占來擴大耕地面積,并通過土壤改良增加土地肥力,另一方面需要通過科技手段和集約化經營提高糧食產量。確保糧食質量,需要嚴控各種污染源,嚴守質量標準。減少糧食浪費,需要增強全民對糧食的敬畏之心,樹立浪費可恥的時代風尚,改進人們的日常生活和消費方式。一位朋友告訴我,僅北京一天的剩飯剩菜,如果用兩噸的卡車運載,就可以排滿整條三環線!
改革開放伊始,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讓農村地區釋放出了巨大的生產力,糧食產量連年遞增。而今天的農村卻正面臨著"空心化"的現象,一老一少兩代留守,中堅力量外出打工,大面積的田地正在荒蕪,延續了千年的中國傳統生活方式將蕩然無存。
這些年我到農村做慈善,會隱約感受到問題的嚴重性:一些縣城在擴建,宅基地擠掉良田,農資價格和糧食成本都在上升。許多企業家朋友說:"搞農業不如搞工業,搞工業不如搞房地產。"不少企業家對農業、農村、農民的情感已經變得淡漠,而事實上,他們中的一些人還是農民出身。這是很令人痛心的事情。
有人會說,不用擔心,糧食生產不足可以進口。但我在兩會材料里看到一組數據,講中國人一年的稻谷消費量約為3700億斤,而國際市場大米貿易總量是500億斤左右。換句話說,大米的國際貿易量全部都給中國,也不夠兩個月口糧。這里還不包括"糧食武器"、"貿易制裁"等不確定因素。
政府已推出《糧食中長期發展綱要》,但政府行動必須得到社會配合,尤其是企業界。在此我向社會各界建議兩點:第一,建議企業界人士多關心農業。我預測,回歸農業將會成為中國未來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企業家可以多到四川、云南、貴州、甘肅等地走走,看看經濟相對不夠發達的地區有哪些農業商機。第二,建議社會各界務必營造"愛惜糧食光榮、浪費糧食可恥"的風氣。令人鼓舞的是,黨中央正在下大力度制止餐飲浪費行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餐飲浪費現象,觸目驚心、令人痛心!"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盡管我國糧食生產連年豐收,對糧食安全還是始終要有危機意識,今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所帶來的影響更是給我們敲響了警鐘。
我在農村長大,從內心懂得"民以食為天"的樸素道理。我過去做慈善,通常用饋贈方式,后來漸漸懂得,保衛糧食安全其實是天大的慈善。于是,我在2012年發起了"光盤行動",甚至不惜以"雷人"的方式喚醒公眾意識,如今這一行動已經得到了全國上下的普遍響應。希望各界為此共同努力,讓"誰來養活中國"永遠不要成為掛在中國人頭頂的一柄懸劍。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