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新財經 >

掙脫繪畫邊框的束縛,她用舊物搭建新的“王國”

2023-06-23 18:48:04 來源:頂端新聞

《未曾消亡》

塑料、木頭、噴漆等綜合材料 230×220×100cm 2023


【資料圖】

在最新個展“靈光·乍現”的直播導覽中,干練短發的劉芳站在自己的作品前,伸開雙臂說:“這就是我的王國。”那一瞬間,忽然讓人明白了一位有著極強寫實造型功底的藝術家,為什么會在2020年開始用裝置作品進行藝術表達。不滿足,是推動一位藝術家持續向前走的內在動力。

01

物的堆疊

有關日常的深刻思考

2023年6月3日至7月3日,劉芳個展“靈光·乍現”在上海YOUNG美術館展出。展覽由YOUNG美術館館長惠書文擔任策展人,YOUNG美術館創始人李群擔任出品人,展出這位藝術家近年來的最新創作。與早期的寫實繪畫相比,劉芳的創作從平面轉向立體,并在媒介、材料與主題上不斷進行拓展。在創新與突破中,她的作品呈現出一種與以往不同的全新面貌。

藝術家劉芳

“在創作形式上的變化,源于我對‘未知’始終保持強烈的好奇心。探索視覺奧秘的沖動,推動我不斷打破作品的框架和邊界,努力嘗試視覺上新的可能性。”在個展“靈光·乍現”中,劉芳的作品充分闡釋了這段話的內涵。從架上繪畫轉向裝置作品,她持續拓展自己的創作語言,自由地呈現屬于自己的“藝術王國”。

將日常中隨處可見的棄物化為創作材料,進行切割、噴漆、著色,然后堆疊、懸掛、放置,呈現于 “舞臺”上,遠觀紛繁,近觀趣味。舞臺上的每一個“演員”都在陳述著自己被工業化的經歷,這是物的現代化命運。

劉芳與策展人惠書文

展覽現場

細觀劉芳作品中出現的物,大多來源于自己的日常生活:孩子的玩具、用過的藥瓶、愛人工廠的零部件……在劉芳看來,對玩具的占有體現了人的消費欲。小孩子的占有物是玩具,而成年人的占有物是世界。從某種程度來說,玩具是現實世界的擬化,從幼態到成熟,人的占有欲和物欲并不會消減,而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膨脹。

明亮的色彩也賦予作品一種純真。事實上,藝術家有意吸引觀眾走近作品,仔細觀賞。藝術家通過作品的細節和矛盾引發人們對現實世界的思考,由此打破長期形成的物欲麻木感,重新喚起人們對物的認知。

展覽現場

藝術家期望通過對物的重構,來思考內在精神和客觀世界的關系。對于她來說,物是探索和反映作品精神性的介質,訴說著孤獨、希望、自由、束縛和死亡。物也反映著人類的現代化困境,在思考物的時候,就是在思考社會、思考人類自身。

02

習于學院

在現實中探索視覺語言

藝術家的創作不是簡單的靈光乍現,而是無數次思考和實踐的結果。從魯迅美術學院到中央美術學院,劉芳在學院中研習古典油畫。2017年,在畢業十年后,她的作品突然發生了變化。

2017年的轉變源于一次跨越南北的搬家,從北京舉家遷移到寧波,這一體驗加深了劉芳對物的認知。每次搬家都不得不丟棄一些舊物,物似乎總是難逃被分解的命運。對物的反思引發了她對個體命運的反思,如果物可以被遺棄,那作為個體的人呢?當發現人與物的命運如此相似時,藝術家的創作熱情由此點燃。

《鏈》

布面丙烯 120×160cm 2012

《廢園1》

拼貼、丙烯 40×60cm 2017

環境帶來的改變,也讓劉芳此前壓抑許久的激情找到了突破口。隨著年齡和閱歷的增長,寫實繪畫已經無法滿足她強烈的表達欲望,她開始懷疑寫實繪畫與現實之間存在一條難以跨越的溝壑。如何與世界對話,建構自己的創作風格?劉芳向自己提出問題,并通過創作尋找答案。

在2017年的“編碼”系列中,劉芳大膽采用拼貼和挪用的手法,將圖像和信息加以堆疊,碎片化的圖像營造出一種模棱兩可的虛幻場景,抽象之中蘊含著對具象世界的觀察和感知。

《創世之初》

拼貼、丙烯、木、塑料等 200×110cm 2019

《異之地》

塑料、木頭、噴漆、布料等 120×165cm 2020

《異之地》局部

照片、雜志和海報成為劉芳實驗的素材,她將圖像分解、重組、拼貼,這種自由的探索方式拓展了她的創作思路,也加深了她對物的強烈感知。

自此,劉芳逐漸拓展自己的的“藝術王國”:2020年,浮雕式的材料作品出現;2021年,實體的“玩具”在作品中若有若無地顯露;2023年,物被明目張膽地放置在作品中。在對形式語言的探索中,劉芳的創作能量一步步釋放。

《再生之地》

塑料、木頭、噴漆、布料等 130×90×22cm 2020

《風之城》

塑料、木頭、噴漆等 50×50×175cm 2021

這一轉變離不開劉芳不懈的實踐,更離不開藝術家特有的直覺。經過長期實踐后,劉芳更加清晰地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未來要往什么方向走,而每件作品都是在為此而努力。

“靈光·乍現”展覽是一位畫家脫離四邊油畫框束縛的記錄,作為一個“物語”實踐者,劉芳不斷與物進行著對話。從2020年試圖用材料構建例如山水一類的具象,到2021年之后更多現成品的介入,從具象到抽象,從二維到三維,劉芳創造著屬于自己的視覺新秩序。

《迷墻》

塑料、木頭、噴漆等 60×140×10cm 2022

《自然與被造物之間》

塑料、木頭、噴漆等綜合材料 230×185×70cm 2022

在對形式語言的探索中,劉芳通過調動色彩、結構和空間關系等方式,漸漸尋找到了裝置與繪畫共生的通道。裝置中色彩明快的配色,依然保留藝術家源自繪畫的深厚功力。

在此次展出的作品中,古色的瓷器被挪置于裝置中。瓷器本身是歷史文化的符號,而工業化制作又賦予了其現代性,這種雙重屬性體現了物的矛盾性。藝術家將自身的審美偏好與當下的創作語言相結合,是一種延續,更是一種創新。

03

從平面到立體

源于“不滿足”的轉變

在持續不斷地探索中,劉芳越發覺得“不滿足”。這種不滿足來自內心的創作激情,來源于創作媒介的限制,更來源于一種精神自省,用她自己的話來說,這是一種“人類精神內驅力”。

《向陽而生》

塑料、木頭、噴漆等綜合材料 230×185×60cm 2023

《末代新生》

塑料、木頭、丙烯等綜合材料 160×75×7cm 2022

在脫離四邊框的束縛后,劉芳發現創作可以如此酣暢淋漓。架上繪畫難以呈現藝術家的視覺構想,從二維向三維的轉變,正如劉芳打破學院框架,擁抱廣闊現實,是一種必然。

早在2017年的作品中,劉芳便使用木頭作為創作的材料。在最新的創作中,木頭依然是重要的創作材料,或作為基底,或作為連接部件。樹狀的木頭支撐起作品結構,形成充滿活力且穩態的連接。

《邊界的消失》

塑料、木頭、噴漆等綜合材料 160×185×50cm 2023

木不僅具有穩態,同時也是一種自然物,擁有與商品物形成對照的屬性。業已泛濫的工業物堆疊在自然的舞臺上,劉芳的作品體現了物屬性上的矛盾,這種矛盾正反映著人類的現實困境。

對物的關注、創作語言上的不斷探索、內心源源不斷的實驗動力,促使劉芳走向了藝術道路的轉折點。走向立體,走向裝置,這并非是一條一開始就足夠清晰的道路。正如劉芳在2021年至2023年創作的作品,不同的介質將物連接、合和、包裹,形成一種凝結之態,一座座異質物的豐碑。

《恣意生長》

塑料、木頭、丙烯等綜合材料 250×220×120cm 2023

《恣意生長》局部

在未來,劉芳也不會止住腳步。她說:“我不會只做裝置類的空間作品,更不會拒絕數字藝術等新技術的融入,我的創作將是多種形式同時存在的,目的是將自己想表達的主題進行最深入的視覺闡述?!眲⒎歼\用多元性的視覺藝術,在文化范疇中建造屬于自己的“藝術王國”。

文字|唐嘉寧

圖片|上海YOUNG美術館、劉芳

往期閱讀

藝術家簡明全新版畫《向日葵》,24小時限時發售

故宮禁止商拍和自媒體直播、李象群辭去魯美院長職務、三位先生駕鶴西去、貝浩登出售60%股權 | 晚安栗子

聯系《藝術栗子》

微信|artchestnut001

郵箱|artchestnut@126.com

《藝術栗子》矩陣

人民日報 澎湃 今日頭條 網易

正觀 騰訊 百度新聞 頂端新聞

藝術頭條 微博 搜狐 抖音

bilibili視頻號 小紅書

關注公眾號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