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學教授怒懟張雪峰#我來聊聊關于要不要報考新聞系的話題。
首先在這個信息化的世界,新聞傳播本身肯定是重要的。我有個擅長做公關傳播的朋友,根本就不是新聞專業畢業的,叫做“靠譜的阿星”,傳播做得好,還出了一本書叫《媒體化戰略》,說各行各業都會媒體化。
但問題是媒體化不一定要依托新聞專業。新聞專業可能自己就還沒做好媒體化,教學上還是啟蒙和新聞專業主義老三篇。今天高校的新聞專業基本上還是匹配過去的工業時代,而今天的信息行業已經變成另外一種業態了。你看新聞學院的教授們,一個個對小粉紅啊、飯圈啊、自媒體大v啊咬牙切齒的,除了意識形態對立,也表現出他們對新的業態根本就不能接受,已經成遺老遺少了,還這么教別人?
(相關資料圖)
第二,招生和就業怎么樣?不管怎么樣,新聞系還是會招到很多學生的。就業其實也不會太差,這個真要感謝國家投那么多錢養著各種官媒,哪怕其中一些記者編輯在做著和美媒記者一樣的事情。同時又存在自媒體市場,若不想進官媒,就去市場里打拼吧。
號稱懷揣新聞專業主義、懷揣良心和理想的你,一向強調競爭、強調自由的你,恭喜你,進入市場后,你會發現很多非新聞專業的畢業生會與你進行強有力的自由競爭,為什么?比如理工科的,他至少有某個行業的知識。比如不想打灰了,就做up。
而新聞專業畢業生,根據我以前的用人經驗,他們的優勢在于寫稿子上手比較快,什么倒金字塔結構、5w要素基本常識他都知道嘛,但是具體的行業知識就缺了,后勁不足,除非他艱苦學習第二專業,或者就只有專門玩文字游戲耍流量才有錢途,比如川大那位小作文碩士,以后很有機會進外媒的。就這觀網的大宅里,有多少是新聞專業畢業的?剛創立的時候一個也招不到啊,招的全是打灰的,賣服務器的、做化學試劑的。當然還有中文系的,相比新聞專業,中文系倒還是有一些專門的文化知識的。如果是要學習玩流量,那也不用去新聞系學,許多民間的培訓班專門制造10萬+寫手。
幾年前,新聞行業有一個熱門話題叫做新聞人才改行能去做什么。討論來討論去發現只有一條路,去企業做公關。這個就和土木工程行業形成鮮明的對比了,不想打灰怎么辦?去做新聞。
第三,這個真不只是新聞專業的危機,很多專業都有這個問題,尤其各種人文專業。其實以往比較焦慮的是中文系,幾乎每年都有一些文采洋溢的中文系人士寫帖子,論證文學還是有用的。你看,別的專業不需要跑出來論證我自己有用吧,就你心虛了……然后現在輪到新聞專業也要論證自己有用了。
人文精神當然重要。但是我們需要聽那么多人來給我講人文精神嗎?我反過來給你講人文精神好了。如果學出來不能開拓好的工作,那去向就是考公或者爭取進學校當老師。說到考公優勢,有些人文學科的覺得挺自豪,但平時你們不是鄙視考公嗎?你們不是追求自由無用的靈魂嗎?不是強調不要進官方編制要敢于進市場拼搏嗎?這會兒又拿考公優勢來往臉上貼金了?
至于進高校當老師,這個我早在節目里說過了(高考志愿指南:起底人文專業),幾乎變成了一種龐氏騙局(傳銷)——找不到工作——>擠進學校當老師——>招更多的學生,教出更多找不到工作的學生——>擠破頭想進學校……但龐氏騙局總有崩盤的一天。
有新聞學教授懟張雪峰,說有本事你做科研啊,發C刊啊。哎喲我去,換一個場合,他們會很清楚地批評c刊內卷,批評為了水論文其他什么都不顧,那些論文的讀者不超過10個人,純粹就是一個職稱晉升游戲,有什么好自豪的?誰也不比誰高貴一點。我最近看到不少老新聞人都承認新聞業大勢已去,也就新聞教授們還能在那里自得其樂了。
其實本國民眾還特別反感新聞傳播專業人士內戰內行,外戰外行。實際上由于國內新聞行業太卷,一些人開始給外媒交投名狀,走高大上國際化路線,甚至不惜到外媒攻擊自己的祖國。有人說河南大學保送到川大的那個地鐵網暴專家、新聞專業研究生很適合去外媒工作。一點沒錯。
當然我不是說要放棄理想主義和人文精神,而是要腳踏實地仰望星空,做學問就要把論文寫在大地上,做工作也不要太計較一時得失,反正人生就是用來浪費的,浪費在某些地方獲得一些經驗值也是好的。
前一陣子我們招人,和來應聘的聊,就能感受到現在找工作多么難。一些年輕朋友,各類工作經驗很足,想轉型到科研或者傳播上去,但是沒有為這方面做任何準備,沒有完整讀過一本經典理論,甚至沒有嘗試去寫過完整的稿子,政經知識幾乎都是看視(ma)頻(ni)得來的。這就很可惜了。回頭找機會來詳細說說。
畢竟是高考填報季,我推薦一個很專業很nice的姐姐:視頻號“五道口的顏學姐”,經常邀請各路高校各類專業的專家來聊高考志愿。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