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8月31日訊(記者 彭瑤)8月24日,日本政府無視國際社會的強烈質疑和反對,啟動福島核事故污染水排海。按照此前東電公司公布的計劃,每天約有460噸核污染水排入海中,將持續(xù)排放17天。
(資料圖片)
連日來,日本多個在野黨、工會團體在福島發(fā)起反對核污染水抗議集會;中國全面暫停進口日本水產品;韓國多地舉行集會敦促日本停止排海,中小學食堂不再使用日本產海鮮;馬來西亞在沙巴海域部署輻射檢測設備,泰國消費者委員會敦促泰國食品藥品監(jiān)管局和漁業(yè)部加強管制日本海產品……顯然,盡管日本一再聲稱排放的核污染水符合標準,但卻難以打消日本國內、臨近國家和民眾的擔憂。
核污染水危害究竟有多大?我們還能做些什么?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fā)展基金會副秘書長馬勇日前在接受中國網記者采訪時表示,日本排放核事故污水是違法行為,且未公開多項關鍵信息,我們應當持續(xù)關注核事故污染水的長遠影響,并在應對核污染物排放的過程中形成合力。
8月25日,斐濟民眾在首都蘇瓦游行抗議日本核污染水排海。 新華社發(fā) 桑欽龍攝
日本排放核污染水是違法行為 處理信息不公開不透明
“日本排放的不是核電站普通的核廢水,而應該叫核事故污水。”馬勇認為,日本排放核事故污水是違法行為,一方面,違反了其作為《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及早通報核事故公約》和《防止傾倒廢物及其他物質污染海洋的公約》等多項國際公約的締約方所應承擔的義務;另一方面,按照近日“兩高”聯合發(fā)布的《關于辦理環(huán)境污染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簡稱《司法解釋》),東電公司排放“有放射性的廢物”如果導致我國環(huán)境受到污染,屬“兩高”《司法解釋》“嚴重污染環(huán)境”的情形,應該要追究刑事責任。
今年7月,中國國家原子能機構秘書長鄧戈在回應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關于日本福島核污染水排海問題的綜合評估報告時就曾指出,日方沒有證明核污染水排海決定的正當合法性,刻意限制IAEA技術工作組授權,使審查評估僅限于排海一種方案。東京電力公司近年來曾多次隱瞞、篡改核污染水數據。IAEA僅基于日方單方面提供的數據和信息開展審查評估,僅對日方單方面采集的少量核污染水樣本開展實驗室間比對分析,數據真實性、信息準確性有待確證,取樣獨立性和代表性嚴重不足。
馬勇說:“日本對核事故污水的處理過程信息不公開、不透明。從2011年發(fā)生事故到現在排海,始終沒有公開環(huán)境影響評價的報告,具體的放射性污染物質種類、濃度、裝置設施、核查機制等都不得而知。核事故污水對環(huán)境、人體、遺傳基因有危害是確定的,但是由于關鍵信息的缺失,危害程度、危害范圍、危害時間仍是未知數。”
8月27日,在馬來西亞雪蘭莪州士毛月,人們參加反對日本核污染水排海的集會。新華社發(fā) 張紋綜攝
核污染水長遠影響有待深入研究 全球氣候變化或成影響因素
“目前來看,日本排放核事故污水對我國沿海的捕撈業(yè)、養(yǎng)殖業(yè)造成的影響是實實在在的,而且也帶來了額外的巨額監(jiān)測成本,這都是最直接的影響。由于海洋是一個連通的體系,加之核事故污水排放是持續(xù)30年的行為,肯定會波及到全世界每一個角落,這些是長遠的影響。”馬勇以新污染物為例解釋道,“現在我們都很關注新污染物。新污染物就是在常規(guī)污染物的治理和管理過程中,發(fā)現了它們對環(huán)境、對人體健康有比較大的危害。所以判斷和評估持續(xù)排放30年的放射性物質對于環(huán)境、人體健康究竟有何影響,還需要深入的研究。”
IAEA報告指出,日方采用的多核素處理系統(tǒng)(ALPS)不能去除核污染水中的所有放射性核素。據日方自己公布的數據,經ALPS處理的核污染水仍有70%以上未達到排放標準,需再次凈化處理。在后續(xù)長期運行過程中,ALPS的性能有效性和可靠性還會隨設備腐蝕老化進一步下降。
“日本一直聲稱自己的處理是‘達標’的,但各個國家規(guī)定的放射性物質活度的限制值有不同。日本是達到了自身的標準,還是達到國際標準?這個話語權目前來看還是在日本這邊,因為我們沒有渠道去做檢測。”馬勇提出,全球氣候變化顯著,直接影響到海水水文條件的變化,進而導致未來污染加劇或加速是完全有可能的。“在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核事故污水造成的海洋污染和對海洋生物的影響是全局性的,并非僅僅發(fā)生在海洋幾十米以上,整個海洋都會受到影響。”
核污染水問題導致民眾對食品安全感到擔憂。圖片來源于網絡
民眾多關注政府部門權威信息 購買進口商品檢查來源地
近期,多地含碘食鹽、核便攜式輻射檢測儀熱銷。官方機構及專家已辟謠:碘鹽不能防輻射,而放射性測量光有儀器檢測是遠遠不夠的,還有樣品的采集、樣品的前處理以及相應方法的建立,且不同的核素有不同的測量方法,普通儀器檢測核輻射日常作用不大。
當前,為維護食品安全和公眾健康,海關總署已全面暫停進口日本水產品;農業(yè)農村部表示,將加大對海洋水產品核污染風險監(jiān)測力度,同時密切關注日本福島核污染水排海對我國海洋漁業(yè)可能造成的危害;市場監(jiān)管總局嚴禁食品生產經營者采購、使用原產地為日本的水產品(含食用水生動物)加工食品、制作餐食或進行銷售(含網絡銷售),并加強市場銷售進口水產品食品安全抽檢監(jiān)測。生態(tài)環(huán)境部正組織開展2023年度我國管轄海域海洋輻射環(huán)境監(jiān)測。此外,浙南放射醫(yī)學與核技術應用研究院成立東海海洋放射性污染監(jiān)測專班,在此前每季度開展采樣監(jiān)測基礎上,將于9月啟動第三次監(jiān)測,此后調整為兩月一次,并擴大監(jiān)測范圍,增加監(jiān)測點位,及時公布進展。
“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把住了國門關口,我們可以關注政府部門發(fā)布的權威信息,避免焦慮。”馬勇提示,應警惕受污染的產品通過第三國或其他方式輸入,購買進口商品要多關注標簽上的來源地。
馬勇還表示,為應對核事故污水排海,中國要有效利用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組織體系,形成專門的監(jiān)測、核查監(jiān)督機制,監(jiān)測核事故污水的長遠影響。特別要加強中日雙邊談判或磋商,掌握更多信息,盡快采取相應的措施,同時要堅決提出生態(tài)環(huán)境損失索賠。“作為社會組織,我們可以加強環(huán)境保護知識的宣傳普及,避免群眾的恐慌情緒,同時在社會層面表明反對核事故污水排海的態(tài)度和立場。另外,如果中國在公益訴訟或國際海洋法法庭上采取法律方面的措施,我們也能夠在這些方面提供一些支持或協助。”
聲明:本稿部分圖片經新華社授權使用。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編審:魏婧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