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海南客戶端、南海網8月23日消息(記者 利聲富)糧食豐收對保障糧食安全、建設農業強國有重要意義。23日,記者從三亞市農業農村局獲悉,今年上半年,三亞糧食生產7.95萬畝,完成率71%,提前完成大豆0.29萬畝種植任務,為實現全年“錢糧雙豐收”奠定良好基礎,守牢糧食安全底線。
(相關資料圖)
三亞田間種植的水稻。記者 利聲富 攝
民以食為天,國以糧為安。為保障糧食穩產增產,實現農民持續增收。三亞著力在“錢糧雙豐收”上下好先手棋,充分利用國家“南繁硅谷”的創新優勢,以科技驅動農業轉型升級,探索通過稻菜輪作新模式,因地制宜推廣“稻+菜+綠肥”“南繁+稻+綠肥”等輪作模式,解決耕地非糧化和撂荒地問題,從而實現“錢糧雙豐收”。
“今年,三亞不斷加大科技措施推廣力度,持續推動高標準農田建設,毫不放松抓好糧食生產,全市糧食生產穩步增長,為穩定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發揮了‘壓艙石’作用。”三亞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上半年,三亞糧食生產7.95萬畝,完成率71%,提前完成大豆0.29萬畝種植任務。
三亞田間種植的豆科綠肥。記者 利聲富 攝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為促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推廣優良品種,三亞通過開展一系列水稻新品種引進試驗、示范、水稻病蟲監測預警和綠色防控關鍵技術等研究,形成一套水稻新品種及配套病蟲害綜合防控技術模式,并將培育出的新品種免費發放給各區農戶種植,進一步加快海南優質、高產水稻新品種的推廣應用。
7月,示范推廣的15個水稻新品種品質優、抗性好,是目前水稻育種較好品種之一。除常規的秈稻、粳稻外,還有紅米等特殊類型水稻品種,示范推廣平均畝產量都在500公斤以上。
為積極探索三亞熱區特色三季水稻生產能力,評價篩選相關配套新品種、新技術,更好地服務三亞“米袋子”工程,三亞市農業農村局組織實施雜交水稻年畝產4000斤高產技術集成項目。在三亞市熱帶農業科學研究院崖州基地進行40畝試驗示范,一年種三季。4月,首季平均畝產843.6公斤,為三亞“雜交水稻年畝產4000斤高產技術集成項目”打下良好基礎。
肥沃、健康的土壤是糧食生產持續發展的基本保障,如何地力下降問題,三亞市農業農村局創新推出“冬季南繁夏季綠肥”輪作制度,在田閑時種植豆科綠肥。不但有效解決南繁科研用地夏秋季撂荒問題,而且為土壤改良提供操作輕簡、經濟實用、生態環保的配套技術支持,為國家種業安全保駕護航。
三亞水稻種植已采用機械化插秧。記者 利聲富 攝
為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三亞牢牢守住海南自貿港糧食安全“生命線”,發放惠民大禮包。農業經營主體(單個種植戶則以家庭為單位)規模種植早稻或者晚稻、拋荒撂荒耕地(撂荒兩年以上)復耕后用于種植糧食作物、種植大戶購買水稻生產代耕代收服務等方面都有補貼。
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夯實現代農業基礎。今年上半年,三亞強化現代農業基礎支撐,新建高標準農田0.63萬畝已開工,撂荒地復耕復墾500畝,完成率50%。完成高標準農田建設工程質量專項整治百日行動工作,海南省首單高標準農田IDI(高標準農田建設工程質量潛在缺陷責任保險)保險、首單地力指數保險落地海棠區,三亞市南繁基地高標準農田“非糧化”問題整改完成率22.23%。加快農業現代化發展,助推鄉村振興。
“接下來,三亞持續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高質量完成糧食等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加強高標準農田、耕地墾造等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提高農作物綜合生產能力,促進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三亞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說。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