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王朝在興盛時有多輝煌,在滅亡時就有多慘淡,即便強盛如唐也不能幸免。
作為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的一個巔峰,唐朝在世界范圍內的影響力是最大的,時至今日西方依舊以“唐人街”來稱呼華人聚居地。
(資料圖片)
唐朝在高宗皇帝李治手中達到極盛,憑借著父親留下來的大好局面和自己開創的文治武功,李治自稱“天皇”、駕崩后謚號“天皇大帝”,和民間神話傳說中的“玉皇大帝”只差一點。
但歷史的車輪行進至公元904年時,李唐王朝已經如即將落下的晚霞,覆滅只在旦夕之間。
八月的一天,權傾朝野的朱溫廢唐昭宗,隨后將年僅13歲的輝王李祚(后改名李柷)一手推上了皇位,是為唐哀帝,這便是三百年大唐最后的天子。很明顯,年輕的小皇帝不是朱溫的對手,他只能乖乖地給朱溫當個傀儡。
沒有實權的少年天子不必操勞政務,他有很多的時候花在自己身上,于是在16歲那年他便當上了父親。李柷希望這個孩子將來能夠“使朝廷興隆”,遂為他起名“熙照”。
不久之后,朱溫已經完成了篡位的全部準備工作,289年的大唐最終退出了歷史舞臺。
早在這一天到來之前,朱溫就已經將昭宗皇帝除了李柷之外的幾個兒子全部斬盡殺絕,暫時留著李柷也只是為了讓他更好地為自己所用。所以哀帝李柷心里非常清楚,一旦自己的兒子被朱溫知曉,必定也難逃一死。
所以在亡國前夕,襁褓之中的李熙照是李唐皇室內部的最高機密,連史官都不知道這個孩子的存在。而他的身分,是后世子孫根據《李氏族譜》倒推出來的。
朱溫殺哀帝后,李熙照便在李唐宗室的保護下逃出生天。彼時天下群雄割據,為了防止李熙照也淪為爭霸的棋子,眾人也沒有讓他暴露身份。
宗室保護著李熙照在福建邵武的深山密林之中定居,當時福建開發相對落后,主動與世隔絕的他們就這樣幸存了下來。從李熙照開始的300多年里,李唐皇室遺脈一直在邵武定居,直到南宋時期李火德發跡。
出生于1206年的李火德帶領李氏后人走上了復興之路,官至南宋河南節度使的他率族人遷徙至了福建上杭。上杭毗鄰廣東,這一次遷徙為李氏后人在閩、粵兩地發展奠定了基礎。此后明清兩代的600多年里,李氏后人人才輩出,高官、富商層出不窮。
清末大批中國人開始下南洋謀生,李氏后人也開始了對大海的征程,足跡遍布海外的13個國家和地區,例如馬來西亞。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