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財經 >

書評·公子讀書|像植物一樣豐饒

2023-08-25 12:05:44 來源:新黃河客戶端

城市把生活包裹得很嚴實,不過總有某些時候,嚴實中會敞開一個小口,讓人看到更豐饒的世界。今年七月底在濟南舉行的第31屆全國圖書交易博覽會,現場照例活動很多,人聲鼎沸。不過偶然了解到的一本書,卻讓我一直念念不忘。

是挺奇特的一本書,現代科學意義上首部為壯族植物正名的壯語文植物學著作——《壯族植物文化探微》,以分析壯族地區600余種植物壯語名稱的命名規律為線索,考訂植物的壯語、漢語、英語名稱及拉丁學名,從而揭示壯語言形成和發展的規律及其背后蘊含的壯族歷史、民俗文化內涵和民族心理特質。

在書博會的活動現場,廣西民族出版社邀請到的分享嘉賓是《壯族植物文化探微》的作者,廣西民族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蒙元耀先生和中央民族大學原副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黃鳳顯先生。蒙先生是語言專家,能考訂壯族地區植物的壯語、漢語、英語名稱及拉丁學名,但說話口音極重,全力傾聽也只能懂個大概,黃先生說話也帶口音,不過聲音極洪亮,情感極充沛,令人印象深刻。在喧鬧的書博會現場,能坐下來聽壯族地區植物介紹的人并不多,不過那些沒有從頭聽到尾的人,或許也錯過了很多神奇和美好。


(資料圖)

比如,兩位先生介紹,壯族地區是一個植物王國,植物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滲透進當地的文化習俗之中。當地有植物崇拜,每個村都有一棵神圣不可侵犯的大樹,榕樹、木棉,或者龍眼,樹下往往有土地廟,人們必須對這棵樹畢恭畢敬,這棵樹結出的果子不能隨便摘,這棵樹掉下來的枯枝不能撿去燒火,更不能在這棵樹附近大小便,人們相信,要是冒犯了這棵樹,就會遭到報應。

植物崇拜是因為植物確確實實是人們生活的依賴,也能給人們帶來庇護。兩位先生說,壯族人相信,人身上的每一種病都可以找到某一種植物來治療,只不過有時候我們還沒有找到那種植物而已。在壯族地區,每個剛出生的小孩都會用植物煮的鹽湯祛濕。中草藥多種多樣,傳統習俗也多種多樣,一個有趣的習俗,是如果有女人背著孩子回娘家,會采一枚青茅葉子插在背帶上,到娘家后進門把葉子燒了,然后帶著娃兒跨過去,就能保孩子安康。而柚葉芳香能辟邪,往往被掛在窯口或者臨產產婦的家門口。

壯族地區還能包一種巨大的粽子,200斤糯米包成一個粽子,粽子里可以放下整條豬腿,煮熟之后色香味俱全,堪稱世界第一,能包這么大的粽子,是因為粽葉夠大夠結實,粽葉清香融入粽子,還有清涼解毒的作用。

五色糯米飯也是如此,黑、紅、黃、白、紫,白是糯米本身的顏色,其他顏色都來自植物,如黑色即以黑楓葉染成,入鍋時其實是灰色的,蒸熟出鍋才是黑亮黑亮的。

壯族地區的人對植物的稱呼自成系統,所以蒙先生這本《壯族植物文化探微》,在語言意義上把壯族地區的植物放置到了現代植物學的體系之中,自然是一件填補空白的事情。特別好玩的還有據此延伸出來的壯語體系中對事物的命名方式,比如漢語的“楓樹”,在壯語中是“樹楓”,這種命名方式的特點,是先認定這是一棵樹,然后再認定是樹的類別。也就是先認本質,再論其他。好比漢語中的“男人”“女人”,在壯語中也是“人”在前而“男”“女”在后,是一種“先把所有人都看成人,再區分其他”的命名思路。

我當然不懂壯語,也不懂拉丁語,更不懂壯語體系和拉丁語體系中的各種植物名稱,但我喜歡聽這些植物有關的豐饒、有趣的事情,喜歡想象一個人找到一棵樹,住下來,因為這棵樹能治他的病,也能讓他的生命安定下來。前些天讀到一本畫冊,一位著名的畫家畫了很多家中的靜物、植物,畫面雖美,但覺得室內的盆栽再好看也終歸局促,畫筆再絢爛也終歸狹窄,不像宋人山水,滿目山水,怪石松濤之下,一座小小的草廬,一個更小的人,都像大自然中的一塊石頭或者一棵樹。人再小,形態卻是安然的,是真正在天地自然中的安適和寧靜。凝視這樣的畫,會讓人想象畫中人心意隨流水起伏,隨飛鳥高翔,隨風拂樹葉,安靜而豐饒。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如果我們本來就喜歡花草樹木,喜歡高山流水,就不該讓水泥盒子隔絕生命對自然的本能親近。不過還好,就像書博會那天的美好經歷,雖然是在人造的現代化大型建筑里,依然有人在講植物,講自然,而在講述的那一頭,依然有那么多人,真正生活在自然中。

記者:錢歡青 編輯:江丹 校對:楊荷放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