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子公司發展歷程
(資料圖)
理財產品最早由銀行發行并運作,2004年我國銀行業正式出現個人理財業務。2004年-2017年可以看做是商業銀行理財業務時代; 2018年銀保監會頒布《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理財業務從母行剝離出來由商業銀行下的理財子公司經營,理財業務進入新的轉型期。
理財子運作模式探討
1.負債端是業務根源:銀行理財子公司的業務主要是接受投資者委托、對投資者資產進行投資和管理。截至2022年底,公布了2022年底管理資產規模的理財子共計有24家,合計管理的理財規模占整個理財市場存續規模的的78.5%。負債端成本受理財產品收益率影響。理財子公司發行的理財產品收益率相當于其負債端成本,因此產品收益率的走勢會直接影響到負債端。受到股市低迷、債市震蕩的影響,理財產品整體收益率短期內波動較大,長期來看整體中樞都在下行。
2.銀行理財子公司外部監管主要受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原銀保監會)監管,監管重點在于理財業務風險隔離、流動性管理和剛性兌付。
3.資產端配置受監管與負債限制。理財子公司的定位與其他資管機構更為接近,投資要求與商業銀行本身發行理財產品相比有所放寬。投資對象仍以固定收益類資產為主。穿透產品投資資產發現其最終投向的底層資產中,占比最高的仍然是固定收益類資產。信用債為主要配置的固定收益類資產。銀行理財負債端成本高,僅投資利率債市無法覆蓋資金成本,因此必須要投資收益更高的信用債。監管之下非標占比逐年下降。
機構行為與債市相互影響
債市變化與機構行為復盤。隨著資管新規過渡期結束、凈值化轉型的持續推進,理財調整資產配置的頻率上升,逐漸由配置型資金轉為交易型資金,其資產端的買賣行為也對市場產生擾動。整體來看,理財產品對現券的凈買入受到市場利率變化影響較為明顯。凈買入利率債的規模與10年期國債收益率有一定的負相關性;對信用債的凈買入力度與中票收益率呈負相關關系。在債市走強時,理財機構會加大對各券種的配置力度:在2022年7-8月間,理財對各期限的信用債基本維持了凈買入的力度,其中1Y及以下信用債凈買入最多;而對于利率債主要集中凈買入短期限品種。在債市急跌的階段,理財產品的現券凈買入力度都有所減小,但是在9月債市下行階段理財仍然對現券維持了凈買入的狀態,到了11月份則大幅賣出債券,決定了兩階段機構行為差異的重要原因就在于理財產品負債端的壓力。9月期間雖然債市下行但是整體收益率并未突破之前的高點,理財產品凈值波動仍在投資者接受范圍內,理財整體存續規模保持了低速增長的勢頭。而11月份市場預期有所轉變,債券價格暴跌,傳導到理財市場造成“破凈潮”。理財投資者爭相贖回理財產品形成了空前的“贖回潮”,理財公司負債端壓力積聚不得不拋售資產。
回顧上半年理財市場:新發理財數量上升,產品期限結構拉長;農商行理財子存續產品規模逆勢增長;6月理財維持凈買入,期限偏好有所拉長。
理財子公司未來發展展望
凈值化時代已經來臨,階段性贖回無法避免;短期內FOF產品將重點發展,長期立足自身投研能力建設;中小行可能逐漸減少理財發行,轉為代銷參與市場。
風險提示:統計數據存在偏差,政策邊際變化。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