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為高水平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先行示范,近年來,浙江加快生態海岸帶建設,成功申請10個國家“藍色海灣”項目,總投入44.94億元,全面清零修復受損的海岸帶,逐漸建起一條約1800公里長的“生態海岸線”。潮新聞推出5集海洋生態修復典型報道,今天推出第五集“象山:島礁修復 美麗蝶變”。
看著動人心魄的海蝕奇景花岙石林巍然矗立,漫步在濱海棧道上感受海風撲面而來,聆聽陣陣海浪拍打礁石奏出天籟之音……億年石林、千年古樟,這里是有著“海上仙子國,人間瀛洲城”美譽的寧波市象山縣花岙島。
很難想象,曾經的花岙島,環境臟亂差,部分岸段受連年風浪侵蝕,出現崩塌沉降,島體的穩定性受到威脅。那時的花岙島還出現了水土流失嚴重,涵養水源能力差,植被種類組成單一,生態系統食物鏈層次少等問題。
修復海岸線,保護一座島。從2016年至2020年,寧波市藍色海灣整治行動——花岙島生態島礁建設工程,歷時50個月、投入資金約1.76億元,通過島體整治修復,促進了海島生態系統保護和宜居海島建設,提升了島礁生態環境監視監測能力,逐步實現了“美麗海島、生態島礁、綠色海岸”的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目標。
隨著“藍色海灣”整治修復工程的全面完工,花岙島迎來了新一輪發展振興。據統計,在2019年到2022年的4年間,花岙島游客數量達到47.6萬人,旅游經濟收入達到9000萬元,農漁業經濟總產值達到4.6億元。
曾經的花岙島古樟沙灘淤泥化嚴重,海洋生物的生態系統遭到破壞。(象山縣象山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提供,攝于2016年)
2023年,經過整治的花岙島古樟沙灘。
經過修復之后的花岙島海堤。
海域的生態環境修復,也讓海灣的“原住民”重回家園。圖為參加夏令營的學生在古樟沙灘上拾取的“海貨”。
俯瞰花岙島。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