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海域,波飛浪卷。
臨近正午,海面熱氣蒸騰。抬眼望去,飛行甲板上煥然一新,南部戰區海軍某支隊洛陽艦航空部門副部門長孫瀟露出滿意的微笑。這是他和戰友們忙碌一上午的戰果。
入列以來,洛陽艦勇闖大洋、勇挑重擔,先后完成亞丁灣護航、環非洲航行等重大任務,多次受到上級表彰,涌現出一大批先進典型和技術能手。
(資料圖)
此次出航執行任務,已近兩個月。每天清晨,當金色的陽光灑向蔚藍的海面,孫瀟和戰友們就開始忙碌起來,除銹、上油……“艦艇長時間出海,裝備保養必須扎實到位。”孫瀟說,為保障艦載機起降安全,他們要對飛行甲板區域的注油嘴、系留穴和欄桿上數不清的螺絲進行除銹、上油。
甲板上沒有遮擋,官兵與火辣辣的太陽來了個“親密接觸”。坐下燙屁股,跪著磨膝蓋,大家只能彎腰蹲在甲板上作業。作訓服濕了又干、干了又濕,官兵后背留下一道道白色的鹽漬。
“有風了,終于有風了!”孫瀟直起身,使勁呼吸著微咸的海風,隨手抹了一把臉上的汗珠。他告訴記者,擦亮一個注油嘴平均需要5分鐘,除掉一個銹包需要的時間更長,敲碎、打磨、涂漆……這活兒急不得,每一步都必須認真仔細。
這位來自東北的年輕小伙,軍校一畢業便選擇來到海疆一線,無論大事小事、臟活累活,他都搶著跟戰士們一起干。
“最開心的是有海風吹過,要是能下點雨就更涼快了,但我們又不希望下雨,否則沒完成保養的地方更容易生銹。”說這話時,臉龐黝黑的孫瀟露出一口白牙,“太陽曬、甲板蒸,其實不算啥,航煤艙里才是真正的‘烤驗’。”
從甲板往下走幾層,就到了航煤艙。艙內環境密閉,狹窄的通道只能容下一個人通過。
“這里是儲存航空煤油的地方,必須定期清理,才能保障艦載機正常使用。”孫瀟說,清理殘油是個細致活兒,需要先用小量杯盛,再用抹布吸,直到每個角落清理得干干凈凈。雖然干一會兒就汗流浹背,但官兵必須注意不讓汗珠滴到地面,否則就會前功盡棄。
為確保安全,官兵兩人一組,一前一后,每半小時出來換換班、透口氣。
“逐夢深藍,是我從小的夢想。我在艦上得到了鍛煉,成長很快。”孫瀟說,只有時刻保持沖鋒姿態、苦練打贏本領,才能守護好祖國海疆。
“42℃!”艦艇主機艙內,一級軍士長、主機班班長文勇正在巡檢設備,一趟下來,大汗淋漓。
主機艙常年高溫、高濕、高噪音,位于此處的動力系統是艦艇的“心臟”。為此,他們專門發明了一套手勢,開啟設備、調控數據,大家一看手勢就心領神會。
文勇每天要在這里待8到10小時。每次值班,他都會帶上一個1500毫升的大水杯和兩三套備換的體能訓練服。“要是檢修裝備,500毫升的礦泉水,幾乎一口氣就是一瓶。”文勇說,遇到設備故障等突發情況,即使不值班他也會第一時間趕到現場。
“文勇是第一批艦員,軍齡已近28年。他專業技能過硬,通過聽、看、嗅、摸,就能快速了解裝備運轉情況,準確判明故障隱患。”該艦領導介紹,任務面前,文勇總是沖鋒在前、以身作則。
前不久,艦上一臺設備的水泵出現故障,影響正常運轉。緊要關頭,文勇帶領技術骨干搶修水泵,連續奮戰近7個小時,成功排除故障。
戰士王鑫梓說,任務結束后,文勇還不忘利用休息時間為大家講解裝備原理,把維修經驗、經典案例制作成課件視頻,供大家學習參考。
“從新兵到老兵,從淺海到深藍……”回憶自己的軍旅生涯,文勇感慨地說,自己趕上了人民海軍建設發展的好時代,見證了支隊裝備建設的歷史性跨越,多次隨艦馳騁大洋,感到無比自豪。
夕陽西下,海面披上金色霞光。甲板上熱浪不減,官兵高昂的士氣、練兵的激情卻絲毫沒有減退。這份對祖國海疆熾熱的愛,如大海澎湃的波濤,一浪高過一浪。(楊 艷 特約記者 薛成清)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