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財經 >

“銀蛇”良醫成長啟示錄|趙翎皓:馳騁225平方厘米“戰場”,不斷創造“可能”傳奇

2023-08-20 19:20:54 來源:文匯報

【醫生小傳】

趙翎皓,1988年出生,中共黨員、博士,海軍軍醫大學第三附屬醫院(上海東方肝膽外科醫院)肝外三科副主任醫師,第十九屆“銀蛇獎”三等獎獲得者。


(相關資料圖)

堅定地選擇成為一名醫生,堅定地在肝臟這片225平方厘米“戰場”上不斷突破禁區,海軍軍醫大學第三附屬醫院(上海東方肝膽外科醫院)肝外三科副主任醫師趙翎皓是本屆“銀蛇獎”最年輕的獲獎者。

師從著名肝膽外科專家周偉平教授,趙翎皓臨床主攻方向是肝膽系統良惡性腫瘤的外科治療。這個曾被外科劃為手術禁區的領域,在歷代醫學大家的接續攻堅下,正不斷創造從“不可能”到“可能”的傳奇。

此次獲頒上海市衛生系統青年人才最高殊榮,趙翎皓感慨地說,對于一名年輕醫生而言,這是認可,是壓力,更是動力。他表示,“將更堅定地圍繞肝膽外科診療最前沿不斷探索,力爭幫助更多肝膽疾病患者。”

無影燈下“刀尖舞者”必須懷揣匠心

不久前,趙翎皓所在團隊接診一位36歲男性患者,為家里“頂梁柱”,正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紀,不料肝臟上卻長了個巨大腫瘤,并伴有大血管侵犯。

“這位患者來得太晚,已處于癌癥終末期。”趙翎皓不禁搖了搖頭。換成以前,此類患者只能保守治療,走完生命的最后一段旅程。但真的回天無術了嗎?是否有可能為他爭取一線生機?趙翎皓和團隊成員們仔細剖析,擺在眼前的難點主要有兩個:一是腫瘤太大,無法手術;二是即使手術,也會因清掃范圍過廣導致殘余肝臟體積不足,引起肝功能衰竭。

幾經考慮,團隊還是決定試一試,于是定下手術方案:通過免疫療法,將腫瘤縮小至可以手術的范圍;再通過門靜脈栓塞治療,助其健側肝臟生長。最終,在患者肝臟體積充裕的前提下,成功完成了手術。“切下來的腫瘤足有3千克重!”令醫生們驚喜的是,患者術后恢復良好,第六天便順利出院。

人的肝臟血供豐富、解剖復雜,上世紀50年代初,國內肝癌防治領域仍是一片空白。在我國“肝膽外科之父”、已故中國科學院院士吳孟超帶領下,肝臟外科才實現了理論基礎研究到臨床治療“從無到有”的突破。“從‘不能’到‘能’,從簡單到復雜。”趙翎皓直言,肝臟外科發展到當下,醫者更多考量的是如何將手術做得更精巧、更完美。

今年4月,周偉平教授團隊成功開展國內首例經臍單孔免氣腹腹腔鏡肝切除術。

作為成員之一,趙翎皓全程參與其中。團隊選擇在患者臍部打開約3厘米的切口,置入切口保護圈,利用鋼絲懸吊起腹壁,建立操作空間,再通過臍部切口完整取出了肝臟腫瘤。手術耗時2.5小時,出血量僅100毫升左右。

手術做得漂亮,最高興的除了患者,莫過于醫生。“手術出血少、時間短、效果好,無影燈下的‘刀尖舞者’必須有一顆匠心。”這也是趙翎皓不斷精進外科基本功與畢生追求的方向。

向未知發起挑戰,研究很難但價值非凡

自2016年起,趙翎皓每年以一助身份完成各類復雜肝切除術約200多例。

每天,都在忙碌中度過。雷打不動,早上7點不到,他便要到崗查房;交完班后,便一頭扎進手術室,平均一天3到4臺手術,加上病例總結、術前談話等,往往要忙到深夜。每周,他總有1至2天要住在醫院。

即便“連軸轉”,休息時間很少,趙翎皓卻甘之如飴。“有位前輩告訴我,人一旦學了醫,人生也會變得更加精彩。”

趙翎皓是“醫二代”,父母都是醫療行業從業者,耳濡目染下,他自小便對醫者這份職業懷有崇敬與向往。2011年,本科畢業后,他以優異成績考入第二軍醫大學(現為海軍軍醫大學)攻讀研究生(碩博連讀)。彼時,他便堅定地選擇了肝膽外科。

“我國肝膽外科正處于飛速發展階段,但仍有許多空白點,值得我們去探索。”趙翎皓直言,隨著醫學發展與科技進步,如今治療肝癌的手段越來越多。可作為異質性極強的癌種,患者的診療效果卻千差萬別。如果臨床一線治療手段效果不佳,二線治療該如何選擇?趙翎皓深知,唯有通過科研與臨床相結合才有可能找到正確的治病路徑。

趙翎皓及相關研究團隊在全球范圍內率先聚焦肝癌基因組中乙肝病毒整合這一關鍵問題,展開全新的探索。

“在臨床上,通過系統收集肝細胞癌病人的配對癌及癌旁組織,我們入組了當前相關研究最大規模的入組隊列。”趙翎皓說,由于該研究方向目前鮮有人涉及,相當于行走在“無人區”,研究路徑完全靠自己摸索。“我國乙肝人群太多,因乙肝引發相關癌癥的患者太多。雖然我們的這項研究很難,但價值非凡。”

通過系統研究,團隊發現了肝細胞癌基因組中存在一系列高頻病毒整合位點,首次報道了一系列重要病毒整合靶基因,并通過進一步實驗證實其整合后對于腫瘤進展的促進作用。相關成果發表于《自然》子刊。截至目前,趙翎皓已發表論文11篇,其中SCI論文9篇,核心期刊論文2篇,總影響因子超56分。

當然,醫學并非萬能,對醫生來說,遺憾在所難免。

曾經歷連續12小時手術救回患者的喜悅,也經歷試遍各種手段依舊回天乏術的無力,趙翎皓覺得,醫生所能做的,就是盡可能為患者多想一些、多做一些,盡可能延長生存期。多一個“半年”生存期,便是多一份希望。在這一個個“半年”中,再加把力,就有可能為患者點亮回家的希望。

作者:李晨琰

編輯:李晨琰

責任編輯:樊麗萍

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注明出處。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