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也感覺今夏似乎比往年要熱得早些?5月,印度、澳大利亞便出現了38℃以上的高溫天氣,部分地區甚至超過41℃,進入6月以來,我國北方多地氣溫突破40℃。有網友在社交媒體上感慨:感覺要熱到“懷疑人生”了。
(相關資料圖)
為什么今年夏天這么熱?有人說是全球變暖的表現,也有人說跟厄爾尼諾有關,事實究竟如何?對于“來勢洶洶”的厄爾尼諾,氣象學上又是怎么看的?
(一)近期高溫熱浪席卷北半球,加拿大山火蔓延,都與厄爾尼諾有關?
西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是影響我國夏季雨熱分布的主要天氣系統。盛夏時節,受副熱帶高壓控制的區域,往往是高溫集中出現的地區,而副熱帶高壓西側和北側,又通常是冷暖氣流交匯的地方,暴雨往往發生于此。
今年是厄爾尼諾的發展年,在海洋和大氣相互作用下,厄爾尼諾事件將可能通過影響東亞地區的季風以及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這兩大天氣系統,影響我國的雨熱分布。
5月,華南地區本該處在一年中最強降水時段,但由于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異常強大且位置偏北提前到達華南,再加上今年第2號臺風“瑪娃”外圍的下沉氣流增溫作用,兩者疊加導致華南一帶出現了歷史同期罕見的極端高溫暑熱,某種程度也是對厄爾尼諾發展的一種響應,厄爾尼諾發生又加強了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的強度。
(二) 比預想來得早1-2個月,本輪厄爾尼諾還在發展中?
根據目前的預測,本輪厄爾尼諾比預想進程來的偏早1-2個月,且發展速度超過預期,對氣溫的影響可能在2023年就會顯現。有專家認為,2023年或2024年都將極有可能創造全球最暖新紀錄。
不過,厄爾尼諾的預測也并非“板上釘釘”。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氣與氣候學家丁一匯解釋,春天是厄爾尼諾發展的第一道坎兒,在預報中叫做春季障礙。
歷史上也曾有過在7、8月消失了的厄爾尼諾案例。這是因為,7月離厄爾尼諾達到峰值的時間還差五六個月。丁一匯院士指出,關于是否會出現厄爾尼諾事件這個問題,現在科學家都非常慎重,還要看7月的海溫情況才能夠下定論。
根據世界氣象組織4月發布的厄爾尼諾與南方濤動預測意見,今年5月至7月出現厄爾尼諾的概率為60%。國家氣候中心預測,赤道中東太平洋將于今夏進入厄爾尼諾狀態。
對于未來厄爾尼諾的發展態勢,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氣候專家米歇爾·勒赫稱,此次厄爾尼諾現象出現較早,發展空間大,到冬季發展為強厄爾尼諾的概率為56%。如果出現強厄爾尼諾,2024年將很有可能成為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年。在全球范圍內,印度尼西亞和澳大利亞將出現更多的干旱和火災,而南美洲東部將出現更多的洪水破壞和極端降雨情況。
明年是否會受厄爾尼諾影響成為有氣象記錄以來最熱一年,仍有不確定因素。目前對這次厄爾尼諾事件的預測是一次中等以上強度的事件,氣象部門將密切關注其發展動態和強度的變化。
(三)厄爾尼諾正在越來越頻繁?
厄爾尼諾現象是一種自然發生的氣候模式,與熱帶太平洋中部和東部的海洋表面溫度變暖有關。它平均每2至7年發生一次,通常持續9至12個月。
根據國家標準《厄爾尼諾/拉尼娜事件判別方法》(GB/T33666-2017),1951年以來總共發生了21次厄爾尼諾事件。在1950-2000年這51年期間共有14次厄爾尼諾事件。
厄爾尼諾的強度劃分,厄爾尼諾分為5個等級:較弱,弱,中等,強和極強厄爾尼諾
厄爾尼諾分為中部型和東部型兩種類型,什么是東部型和中部型?這我們就得從頭說起,先來看看氣象學界是如何監測厄爾尼諾的。
1950-2020年不同類型厄爾尼諾事件發生頻次
(四)東部型VS中部型,氣象學家是如何監測和認定厄爾尼諾的?自2000年以來,人們發現多次厄爾尼諾事件的海溫分布與赤道東太平洋典型厄爾尼諾事件并不相同。而且海溫異常的區域不同,造成的影響也截然不同。
早期,人們在研究中按照厄爾尼諾事件發生時增溫首先出現的位置來劃分,也有人按照厄爾尼諾事件發生的時間來劃分。但后來人們發現,如此定義一次厄爾尼諾事件不夠嚴謹。因此,人們開始采用厄爾尼諾事件到達盛期時海溫距平的分布來劃分。當然,這并非一個定論,探究更加客觀的劃分方法在科學界仍是“進行時”。
2017年,中國氣象局制定發布《厄爾尼諾/拉尼娜事件判別方法》國家標準,與國際大部分國家的監測指標相一致,但具體資料處理方法有所不同。
在這份標準中,區分東部型和中部型成為重點——用東部型指數(IEP)和中部型指數(ICP)來判定事件的類型。
在一次厄爾尼諾事件過程中,如果IEP的絕對值達到或超過0.5℃且持續至少3個月的類型判定為東部型事件;事件過程中,ICP的絕對值達到或超過0.5℃且持續至少3個月的類型判定為中部型事件;若一次事件中同時包含上述兩種情況、存在兩種類型間的轉換,則將事件峰值所在類型定義為事件主體類型,另一種為非主體類型,整個事件的類型以事件主體類型為準。
這樣的考慮,兼顧了區分東部型和中部型事件,之所以要這樣仔細地區分兩種類型,是因為它們對我國的影響截然不同。有了科學分類,科學家就可以針對不同類型厄爾尼諾的特點進而展開對比研究。
例如中部型厄爾尼諾對南美、北美西海岸,甚至日本和新西蘭氣候的影響可能會與東部型厄爾尼諾的影響完全相反。中部型厄爾尼諾會導致美國西部冬季經常出現北干南濕的“蹺蹺板”式氣候分布特征,而當東部型厄爾尼諾發生時美國西部大部分地區冬季都以偏濕的氣候特征為主。
當東部型厄爾尼諾發生時,從當年秋季到次年夏季,我國東部地區都會有顯著的降水異常,降水異常的區域在不同的季節有變化。但是當中部型厄爾尼諾發生時,我國大部分地區與厄爾尼諾的關系不顯著且季節差異性大。此外,東部型使得我國華北和西北地區東部少雨、長江流域多雨,而中部型會導致華北和西北地區東部多雨、長江流域少雨。
遍尋歷史,沒有任何兩次厄爾尼諾事件是完全相同的,對我國的影響,也取決于一年中的季節進程和多個系統的綜合配置,具體情況還得具體分析。當極端天氣到來,如何有效應對,降低危險,需要每個人的深思與行動。
作者:李倩、魯婷,中國氣象局氣象影視中心
審核:信欣,中國氣象局氣象影視中心服務副首席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