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由山東博物館主辦的“古韻墨香——館藏明清書畫精品展”開幕。
本次展覽梳理明清書法繪畫的藝術流派,發展演變以及代表性的書畫家。展覽精選書畫精品88件,涵蓋多個明清書畫流派,作品風格各異,或粗獷奔放,或細致入微,或清逸疏遠,或古樸端莊,較全面地反映了明清書畫的發展脈絡與淵源流變,再現了明清書畫精品紛呈、名家麇集的局面。
【資料圖】
據悉本次展覽是山東博物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2周年系列活動之一,位于山東博物館二樓12號展廳,展期至10月8日。
重點展品一覽
明·文徵明 行書《奉天殿早朝詩》軸
紙本。題跋:征明。鈐印:玉磐山房(朱文),文徵明印(白文)。
作者行筆較快,干凈利索,筆法老到,用筆變化多端,輕重疾徐,脈絡清晰。
文徵明(1470—1559),字徵仲,號衡山等,長洲(今江蘇蘇州)人,明初吳門四家之一。書從李應楨,畫從沈周。行書學智永和黃庭堅,書體姿媚,筆觸遒勁,書法與祝允明、王寵并譽為“吳中三家”。文徵明書法溫潤秀勁,在盡興的書寫中,往往流露出溫文的儒雅之氣。
明·文彭 草書《登蕺山》軸
紙本。題跋:文彭。鈐印:文彭(朱文),文壽承氏(朱文)。
詩中用王羲之“寫經換鵝”的典故抒發自己對于古代書法家的景仰之情,字跡回環,一氣呵成。
文彭(1498—1573),字壽承,號三橋,長洲(今江蘇蘇州)人。文徵明長子,少承家學,篆、分、真、行、草并佳。初學鐘繇、王羲之,后學懷素,晚年則全學孫過庭,而尤精于篆、隸。他開創了文人自篆自刻并與書畫三足鼎立的局面。
明·傅山 草書韋應物《詠春雪》軸
紙本。題跋:傅真山書韋蘇州廿字。鈐印:傅山印(白文)。
傅山(1605—1690),字青主,山西太原人。明清之際道家思想家、書法家、醫學家。工詩文,善書畫。明亡后,他著朱色衣,居土穴中,自號朱衣道人。傅山的書法被時人尊為“清初第一寫家”,書出顏真卿,畫也達到很高的藝術境界,所畫山水、梅、蘭、竹等均精妙,被列入逸品之列。
清·劉墉 行書蘇軾《與林天和長官二十三首(之十二)》軸
紙本。題跋:劉墉。鈐印:劉墉印信(朱文),石庵(白文)。
劉墉(1719—1804),字崇如,號石庵,山東諸城人,乾隆十六年(1751)進士,劉統勛子。官至吏部尚書、體仁閣大學士。小楷師法鐘繇、顏真卿;行草則泛學《淳化閣帖》中諸家書,以及隋智永、宋蘇軾等。書法貌豐骨勁,圓潤肥重,有“勁氣內斂”的特征。
清·王文治 行書節臨董其昌《畫禪室隨筆》軸
綾本。題跋:孟樓王文治。鈐印:王文治印(白文),曾經滄海(白文)。
王文治(1730—1802),字禹卿,號夢樓,江蘇丹徒人。工書法,以風韻勝,能得董其昌神髓。王文治平日喜用長鋒羊毫和青黑色的淡墨,以表現瀟疏秀逸之神韻,時稱“淡墨探花”。王文治還善畫墨梅,韻致卓絕,詩宗唐、宋,自成一家,并精音律之學。
清·永瑆 行書項斯《山行》軸
絹本。題跋:皇十一子。鈐印:皇十一子(白文)。
永瑆(1752-1823),字鏡泉,號即齋,別號詒晉齋主人,乾隆第十一子,在嘉慶年間曾擔任軍機處行走。他的書法端正清麗、勁俏流暢,更多承襲了趙孟頫書法的特征,圓潤端美,同時又有歐陽詢書法轉折方勁的特征。
明·崔子忠 春夜宴桃李園圖軸
絹本設色。
此圖以李白《春夜宴從弟桃李園序》為內容,圍繞“浮生若夢,為歡幾何”描繪了一片良夜美景和才俊聚首的畫面,表現了“開瓊筵以坐花,飛羽觴而醉月”主題。
崔子忠(約1574—1648),初名丹,字開予,后字道母,號北海,又號青蚓,山東萊陽人,居順天(今北京)。曾游董其昌門下,李自成克北京后,絕食死。人物、山水、花鳥方面都有涉及,尤擅人物,與陳洪綬并稱為“南陳北崔”。
清·王翚 灞橋風雪圖軸
絹本設色。題跋:劍門樵客王翚。鈐印:王翚之印(白文),耕煙外史時年七十有一(白文)。
灞橋,在陜西西安東,唐人多于此送別,因謂之削魂橋。“灞橋風雪”為古代長安八景之一,唐人送別時多于此折柳相贈,有“灞橋折柳”典故。畫家也常以“灞橋風雪”為畫題。
王翚(1632—1717),字石谷,號耕煙外史、劍門樵客等,江蘇常熟人,清初畫家,與王時敏、王鑒、王原祁合稱“四王”,與吳歷、惲壽平又稱“清六家”。擅長山水、人物、花鳥草蟲,筆法灑脫,用墨疏淡清逸。王翚的山水畫集古人技法之大成,功力極為深厚。
清·惲壽平 菊石圖軸
絹本設色。題跋:紫雪丹霞粉一團,高低移入畫圖看。卻教青女無尋處,坐擁群花度歲寒。白云溪外史壽平。
惲壽平(1633—1690),原名格,字壽平,號南田。與“四王”、吳歷并稱“清初六家”。好畫山水,以神韻、情趣取勝。學花卉以北宋徐崇嗣為歸,獨開生面為寫生正派,有文人畫韻味。精行楷,取法褚遂良、米芾而自成一體。其詩格超逸、書法俊秀、畫筆生動,人譽“南田三絕”。
清·冷枚 馬圖 共繪挾弓圖軸
絹本設色。題跋:臣冷枚、臣馬圖合筆恭畫。鈐印:馬圖(朱文)。
此是一幅寓意畫。青松、猿猴造型逼真,人物刻畫工細,勾線填彩,敷色妍麗。松、猿皆是長壽的象征,二者同現畫中,當寓“延年增壽”之意。
冷枚,生卒年不詳,字吉臣,號金門畫史(一作金門外史),山東膠州人,康熙間宮廷畫家,焦秉貞弟子,工人物,尤精仕女,兼善界畫,畫法工中帶寫,筆墨潔凈,敷色韶秀,頗得師傳。
馬圖,字瑞卿,清代丹陽(今江蘇丹陽)人,專長寫照,兼善人物、山水。
清·鄭燮 墨竹圖軸
紙本。題跋:兩枝修竹分濃淡,一塊山根見凸凹。髣髴讀書窗子外,偶然栽植足清標。允高年學兄。板橋鄭燮。鈐印:爽鳩氏之官(朱白文),燮何力之有焉(白文)。
鄭燮(1693—1765),字克柔,號板橋,江蘇興化人,乾隆元年(1736)進士,曾官山東范縣、濰縣知縣。“揚州八怪”之一。擅畫蘭、竹、石、松、菊等,筆法直接取法石濤,又多從徐渭、高其佩等畫家中得其意。書法以畫法入筆,自創“六分半書”,縱橫錯落,不落前人窠臼,別具一格。
清·任頤 鐘馗圖軸
紙本設色。題跋:光緒乙酉五月五日,山陰任頤伯年甫寫于海上。鈐印:任頤印(白文)。
以“鐘馗嫁妹”的民間傳說為題材。鐘馗安排好惟一妹妹的生活,心愿已了,十分滿足。石案上擺放酒壺、枇杷、蒜頭、荔枝等端午節時令風物,充滿生活氣息。畫面構圖簡潔,用筆凝練,線條瀟灑流暢,敷色明麗淡雅,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任頤(1840—1896),字伯年,號小樓,山陰(今浙江紹興)人,“海派”代表畫家,幼承家學,后從任熊、任熏習畫,中年后以賣畫為生,在“四任”中成就尤為突出。繪畫題材廣泛,于人物、花卉、翎毛、山水無所不能,亦工肖像。
(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 張依盟 報道)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