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徐建偉
制造業是我國經濟穩定增長的基本盤、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主導力量、參與國際競爭合作的優勢長板。作為大國經濟的重要根基,制造業是一國發展水平和競爭力的集中體現,沒有一個世界經濟強國不是建立在強大的制造業基礎之上。放眼全球來看,我國制造業有四個方面的優勢非常突出。
一是規模體量大。2022年,我國制造業增加值達33.5萬億元,占GDP的比重為27.7%,占全球的比重接近30%,連續13年居世界首位。依托龐大的規模體量,我國制造業形成強勁的內生增長動能,成為經濟平穩運行和持續增長的重要支撐,也為現代農業和現代服務業提供技術產品、衍生關聯需求,形成產業間的暢通循環。
【資料圖】
二是門類體系全。我國擁有41個工業大類、207個中類、666個小類,門類領域齊全。在制造業體系中,紡織服裝、家電電子、石化化工、冶金建材等傳統優勢產業保持了較高的占比和較強的競爭力,高端裝備、新能源汽車、新一代電子信息、新材料、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呈現出強勁發展勢頭、增長貢獻不斷加大。完整的結構體系使我國制造業具有強大的配套循環能力和自我修復能力,在面對風險沖擊時展現出難以復制的韌性彈性。
三是效率品質優。隨著轉型升級步伐加快,我國制造業智能化、融合化、品質化水平不斷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持續提升。截至2022年底,我國工業企業關鍵工序數控化率和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分別達到58.6%和77.0%,制造業產品質量合格率連續多年保持在93%以上。事實上,中國制造之所以享譽全球,最根本的還是我們能夠以最高的效率向市場提供優質產品。這也是國際投資鐘情于中國制造、全球消費者喜愛中國產品的原因所在。
四是生態支撐好。制造業發展是個系統工程,有它的生態支撐。從要素條件來看,制造業與科技創新、人力資本、現代金融形成良好匹配。以人力資源為例,截至2021年底,我國技能人才超過2億人,高技能人才超過6000萬人,成為制造業效率和品質優勢的重要來源。從發展環境看,我國在金融財稅、國資國企、民營企業發展、外商投資準入、市場監管體系等方面的改革成效日益彰顯,崇尚制造、激勵創新、包容失敗的社會氛圍不斷改善。
當前,我國制造業發展進入新階段、面臨新形勢、肩負新使命,我們堅守制造業的決心不能動搖,關鍵是要探索更有動力、更加高效、更可持續的發展路徑,在推動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上下功夫,把制造業的長板優勢進一步拓寬鍛長。
一是補短板,提高關鍵領域自主可控水平。重點是強化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聚焦產業發展痛點、堵點和難點,突破“技術關”“質量關”“市場關”,持續提高產品性能、質量和口碑。要優化創新產品推廣應用生態,切實把內需市場優勢轉化為產業發展優勢。
二是促暢通,提高產業鏈供應鏈協作水平。重點做大做強鏈主企業,做精做優配套企業,推動整機與部件、裝備與材料、制造與服務等上下游環節耦合發展。要優化國內外產業協作關系,建設一批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構筑互利共贏的產業鏈供應鏈合作體系。
三是助升級,構建要素接續轉換新優勢。要把技術放在要素配置更加突出的位置,全面提高基礎共性技術和應用技術創新能力。要大力拓展人力資本優勢,培育吸引高端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造就規模宏大的工程師和技能人才隊伍。
四是強支撐,激活數字融合發展新潛能。深化大中小企業數字化改造升級,大力發展工業互聯網平臺,推進重點產業全方位、全鏈條數字化轉型,推廣智能制造新模式,加快產品“智能+”升級,應用數字智能技術推動產業競爭優勢再造。
五是轉方式,探索綠色低碳發展新路徑。加快節能減碳重大關鍵技術創新,大力開發低碳技術裝備,加強產品綠色設計,鼓勵綠色低碳產品消費。大力發展節能環保和低碳服務業,引導節能減碳領軍企業面向全行業全社會提供專業化服務。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張曉翀
(文章來源:新京報)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