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財經 >

叫響文旅品牌的“大同底氣”

2023-06-27 22:30:08 來源:山西經濟日報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今年的旅發大會之所以再次在大同舉辦,一是落實省委、省政府“支持大同打造成為山西對接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橋頭堡”的重大決策部署與定位;二是大同作為山西北部重要窗口和北京“后花園”的承載地,承擔著“融入京津冀、打造橋頭堡”、建設“全國重點旅游城市和博物館之城”的使命任務,并有著優越的區位優勢和豐厚的文旅資源與產品,適宜打造“國風”“潮玩”“奇妙游”“兒童研學”“古城夜經濟”等旅游消費格局。依托大同現有豐厚的文旅基礎,通過聚能發力的活動策劃,形成吸引消費、擴大消費的新亮點、新產品。  大同,古稱云中、平城,曾為北魏都城、遼金陪都、明清重鎮,是全國首批24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中國十大古都之一。認識大同,一磚一瓦無不展示其歷史文化底蘊深厚。  然而,數量眾多、品級優良的文化旅游資源,大同并不滿足,近年來,其先后榮獲中國優秀旅游城市、中國雕塑之都、中國最具生態競爭力城市、全國性交通樞紐城市、國家新能源示范城市、國家園林城市、中國避暑旅游城市、中國十佳運動休閑城市、中國冰雪城市等榮譽稱號。  大同旅游資源豐富。全市擁有A級景區23家,其中5A級景區1家、4A級景區9家、3A級及以下景區13家;省級旅游度假區4個;星級酒店13家;省級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5家;旅行社70家,旅行社分社33家;全市注冊導游1621人;省級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1家;全國鄉村旅游重點鎮(鄉)1家、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1家、省級鄉村旅游重點村10家。  大同文化底蘊深厚。有著2300多年建置史、1700多年城市發展史、412年都城史,素有“一朝帝都、三代京華、兩朝重鎮”的美譽。多元文化集聚交匯融合,形成了以云岡石窟、懸空寺為代表的北魏文化,以華嚴寺、善化寺為代表的遼金文化,以邊塞長城、兵堡、九龍壁為代表的明清文化,匯聚成了絢爛多彩的璀璨文明。全市擁有市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155處,其中國家級30處、省級63處、市級62處;國家級非遺名錄8項、省級非遺名錄50項、市級非遺名錄135項。  文旅產業作為綠色產業、幸福產業、富民產業、朝陽產業,不僅是推動經濟發展、增強硬實力的重要支撐,也是推動社會進步、增強軟實力的重要抓手,具有“一業興百業旺”的特點。大同市先后出臺《大同古城文旅業態發展扶持辦法》《促進影視產業高質量發展若干政策》《大力提振文旅消費的政策措施》《大同市旅游獎勵優惠辦法》等系列政策文件,惠企助企增強產業發展活力。  大同文旅產業向好。大同市聚力建設北方影視基地,推進博物館之城建設,全力打造云岡、恒山、古城、長城和平型關“4+1”龍頭景區,提速推進總投資164.92億元的22個文旅建設項目,重點推進大同八仙影視文化產業園、大同海洋科技公園、北魏文化園、萬龍白登山滑雪場二期工程等標志性牽引性項目建設;高標準、高質量、高水準推動得勝堡群—大同鎮城、平型關、新平堡—李二口三大核心展示園建設;打造了渾源縣省級文旅康養集聚區和唐河大峽谷、湯頭溫泉、云起生態旅游度假區、山水白羊、黃經世家中醫康養愈園5個省級文旅康養示范區。  大同城市品牌靚麗。全省領先、全國一流的市博物館、市圖書館、市美術館、市大劇院累計開展惠民活動100余場,接待市民游客120萬人次,成為大同市文化惠民新高地、城市地標新形象。該市先后創排了《河清海晏》《平城賦》《云岡魂》《熱泉》《熱土》《天下大同》《北魏長歌》等一批高質量的舞臺劇目,讓大同故事、大同文化走向全國。成功舉辦了古都燈會、成龍國際動作電影周、云岡文化旅游節、大同長城論壇、“大同好禮”文創大賽、鄉村露營季等系列品牌活動,“文化古都”“清涼夏都”“美食之都”知名度、美譽度和影響力顯著提高。  大同,正以昂揚的奮斗姿態、堅定有力的步伐,在高質量發展上不斷取得新突破,攜手共享山西好風光,推動三晉文旅煥發出嶄新氣象。

翁劍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