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事實證明:明清400年小冰期廣州曾降雪11次。
2、明代小冰河期共記載冷凍災害72次,清朝則有277次。
3、當時廣東境內,北部、西部、東部、中部和南部皆出現了冷凍災害性天氣。
【資料圖】
4、南海縣、大埔縣、惠來縣、興寧縣、揭陽縣、龍川縣等地更是發生了多次冷凍災害。
5、這一時期廣東的雪線甚至抵達了海南島的北部沿海地帶,這里的氣溫居然曾經降到零度以下。
6、1606年(明萬歷三十四年) 海南瓊山冬大寒,六畜凍死; 1767年(清乾隆三十二年) 海南萬寧冬隕霜——對于無數從北方趕到海南取暖越冬的“候鳥”們來說,這應該很難想象吧。
7、特別值得注意的是,1245~1924年間,廣東地區的冷凍災害主要由降雪造成,雨雪和霜凍天氣次之。
8、可見下雪對于廣東來說,并不罕見。
9、這一小冰期的降雪,有直接記載的,廣州至少有11次,雷州半島至少有10次,海南島至少有17次——海南島比廣州還要多!二、史上抗寒招數:熏煙法、培土法、包裹法對于過慣了溫暖生活的廣東人來說,在歷史上的那些下雪天,常常代價慘重。
10、于是人們發明了各種各樣的土辦法。
11、比如熏煙法,也即燃燒柴草、秸稈、枯枝、落葉、干糞塊等發煙物,釋放煙幕,減弱地面有效輻射,提高氣溫。
12、這個辦法最早見于北魏《齊民要術》。
13、又如培土法,即在冷凍天氣來臨之前,培土壅根,使土壤疏松,土溫提升, 并起到保護根部的作用。
14、培土法多用于果樹防寒,如韓彥直的柑橘專著《桔錄》中記載:“冬月以河泥雍其根”。
15、包裹法對于現代的城市人來說也并不陌生。
16、這種方法多用于樹木越冬防寒,仍廣泛地應用于現代園林樹木管理中,但費時耗工,效率較低。
17、清代張宗法在《三農紀》中寫道:橄欖“但性畏寒,宜于冬時以茸草縛梗”;龍眼“其樹畏冬,須蔽茸其上,草縛其梗,粗大如股方妥”,這都是對廣東非常實用的經驗之談。
18、但人工的防御畢竟只能擋一時之急,大氣候的變化凡人無可逆轉。
19、明清小冰期使荔枝、椰子、檳榔等的分布北界逐漸南移。
20、福建、廣西的很多地方是在這一時期之后不再適合種植荔枝了。
21、云南昆明地區小冰期后,大象的群棲地逐步退到了西雙版納。
22、在海南島瓊海,通過植物遺存信息可以得知,紅樹林在1486年左右達到生長的高峰,之后逐漸減少,說明天氣變冷了。
23、而需要溫暖氣候滋養的珊瑚礁,生長也受到了抑制。
本文到此分享完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