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理財 >

重慶第1眼 | 這條路,通向“看得見”的人心里!_熱議

2023-06-24 14:17:16 來源:第1眼-重慶廣電

山城步道,承載著重慶人的獨有記憶?!吨貞c市中心城區山城步道建設實施方案(2023-2025年)》近日印發,未來三年時間,將構建“成網互聯、便民高效、智慧友好”的多功能山城步道網絡體系,山城步道邁入“2.0版本”。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連線成網 功能提升?

山城步道“2.0版本”來了

星羅棋布的山城步道,是重慶城區的一道風景線。按照《重慶市中心城區山城步道建設實施方案(2023-2025年)》,我市將用三年時間建設424公里山城步道,總里程將突破1000公里。

在推動全域成網方面,我市將推動山城步道“廣義化”,以“兩江四岸”濱江步道為主干,加快縱深聯系城市腹地線路建設,并與城市更新、路網更新、人行道凈化、街區綜合整治等相結合,進一步串聯沿線老舊居住區、老街區。

在營造便民高效出行環境方面,將把“方便出行”作為未來三年建設的重要任務,建設一批連接商業聚居區、人群居住區的街巷步道,圍繞山城步道打造便民生活圈,同時,還會重點關注“一老一小”出行需求,健全無障礙設施,合理設置飲水點、公共廁所等便民設施,打造有溫度、有親和力的“全齡友好型步道”。

市住房城鄉建委城市道路建設處副處長黃剛表示,將合理利用人行道、公園道、小區道,打通“梗阻點”,加強與軌道站、公交站以及客運樞紐的便捷聯系,構建“山城步道+公共交通”綠色出行體系。

從“1.0”到“2.0”,山城步道究竟有哪些有升級,首先是步道的“廣義化”,要將特色山城步道與其他步行系統統一起來。加快縱深聯系城市腹地線路的建設,同時還特別強調了“便民高效”是重要任務,要逐步打通未貫通的“梗阻點”。

江北華新社區是座老小區,每天進出的居民多達一兩千人,但過去,居民們就難免“心梗”,為什么呢?小區緊鄰觀音橋步行街,直線距離不到百米,但多年來沒有直行通道,你要逛個街,得繞行1500來米,山城環環繞繞的地形,這得多花多長時間,現在,這條“Z”字型的便民步道已經打通,雖說少了些花壇樹池,或者說地產化的景觀,但豁然開朗了人間煙火,這就是一份對居民的尊重之心在里面。

圍擋阻隔、高差阻斷、再說細一點,有沒有規范的路牌、路燈、供大家休息的椅子、合理放置的垃圾桶,空中管線有沒有亂牽亂掛,以及步道與公交軌道站點的距離等等,疏通這樣的“梗阻”都是要考慮到的工作點。一句話,未來的“2.0”山城步道,既要靚麗,還要便民;既能吸引市民打卡發朋友圈,還要加速融進市民生活圈,從風景路,擴大延伸到上班的路、回家的路。

山城步道“廣義化”?

融進便民生活圈?

棗二巷步道,位于渝中區棗子嵐埡,步道不寬,也不長。離開主步道往居民樓里一拐,你會發現暗藏的風景——一座架在空中的步道。方便上下的扶手護欄、路牌路標、健身休憩角落、再加上步道燈,曾經七拐八拐的狹窄空間豁然開朗。“尊重所有的人,不管是游客還是居民,因為這里不僅是從居住到城市的連接,也承擔了步道、城市平臺,可以供休息游憩的重要場所?!敝貞c市設計院有限公司徐千里工作室主任余水告訴記者。

讓人視線寬闊的還有眼前的一幕。朝天門長江大橋是公軌兩用橋,上層開汽車、走行人,下層跑列車,一橋兩用,互不干擾。不過,對行人來說,濱江路至跨江橋面存在不小的高差,上橋需繞行20分鐘左右,有點費腿。就在本月,橋頭高達58米的垂直升降梯即將完工,市民可以乘坐升降梯直達橋面,原本是一片閑置空地的橋下空間,也被打造成一個1.7萬平方米的橋下公園。包括朝天門長江大橋在內,我市“兩江四岸”核心區第一批橋梁品質提升工作正有序推進,總長9.6公里的“兩江三橋”步道環線力爭今年內實現貫通。

“山城步道+”,加什么,怎樣加?這是篇寫在山水間的大文章。您看這些年的步道風景,沿主城的半山崖線,每年都吸引無數市民游客打卡春天;南濱路濱江步道,串聯起重慶開埠、抗戰、解放各個歷史時期,從歷史深處走到今天;還有寄托“詩與遠方”的縉云山步道等等,已有的、未來新建的,需要連段成線、貫通成網,與“城市更新、路網更新、街區綜合整治”聯系更緊密。山城地貌特殊,高低起伏、立體交叉、橋梁隧道密布、坡坡坎坎眾多,賦予了城市不一樣的城際線、天際線,帶來了豐富的視覺層次感,但也在無形中形成了物理屏障,怎樣讓步道在城市的起伏落差中,更加“智慧友好”,尤為重要。

重慶市市政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教授級高級工程師祝燁表示,山城步道的第一輪建設,總體來說,相對還是比較分散和獨立,步道和公共交通銜接有待進?步強化,配套便民設施也有待進?步提升。所以在“2.0版本”里面,進一步突出了“成網互聯、便民高效、智慧友好”的發展目標,將利用5G、物聯網、大數據等新?代信息技術,逐步建立山城步道“ 智能設施+智慧管理+智慧平臺+大數據” 這樣的一個體系,在一些有條件的區域,建設智慧燈桿、智慧公廁、智慧藝趣、無人售賣柜等智能化設施,做靚山城步道、講好山城故事,讓山城步道成為日常生活中“好看” 更“好用”的開放公共空間。

現代城市的快速發展和功能細化,無形中壓縮了市民的日常休閑和體育鍛煉空間,而連接起大街小巷,樓宇社區,“廣義化”的山城步道,既方便了進出,也拓展了市民的休閑鍛煉和文化空間,在運動中感受生活,在生活中體驗美好,從這個角度說,漫步山水間,品味生活和城市歷史文化的山城步道,既是風景路、人文路,上班路、回家路,也是條通向是“看得見”的人心里的心路。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