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財經 >

十日談|邵真:修復師的使命-世界聚焦

2023-06-24 13:39:22 來源:新民晚報


(資料圖片)

讓古書畫在當下煥發新生,找到新的知音,是修復師的使命和職責。

今天,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喜歡上了古書畫裝裱修復這門非遺技藝,新生力量的充實,對于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十分有益,使這門古老的技藝在今后的道路上不斷煥發活力與魅力。

我學習古書畫裝裱修復這一門手藝已十多個年頭。學習手藝,是個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積累過程。既然身為修復師,從開始上手修復文物這一天起,就必須對文物認真負責,在修復前就要做大量的“功課”,比如制定修復方案、對修復材料和顏料進行科技檢測等等,每一步都講究嚴謹和細致。

經過實踐和理論探討研究,每一件文物都會有最適合的修復方法。我曾經修復過的一件比較滿意的作品就是上海博物館藏明代《唐寅山水圖》。此件上海博物館藏文物《唐寅山水圖》因年代久遠,原畫芯與裱件存在不同程度的損壞。從表面觀察就可以得知,絹本畫芯質地有不同程度的老化,且有大面積破洞、撕破、斷裂、折痕、蟲蛀、污跡,如不及時進行修復保護,存在繼續劣化的風險。

根據紙質文物、絲織品文物的保護修復管理規范,以及上海博物館保護修復檔案的記錄要求,先對文物的畫芯進行病害分析。分析結果為絹質畫芯老化發黃,除了有七條折痕貫穿整個畫芯之外,其他折痕數不勝數,大小破洞不計其數,還有各種不規則的蟲蛀布滿整個畫芯,其中畫意部分的樹枝樹干處殘缺嚴重,上方遠景處的畫意殘缺,右上方的字跡也有不同程度的殘缺,落款處的印章和左下角的印章幾乎消失不見。通過對畫芯的仔細觀察,我還發現畫芯上有多處絹絲的經緯線和畫意的方向不一致。我運用古書畫修復的五大工序“洗、揭、補、托、全”,來對這件作品進行精心修復。此件文物的修復,嚴格按照書畫修復的“最小干預”原則來操作,整塊舊補絹的原用對于文物“最大信息保留”具有現實意義,操作起來是可行的。原本畫面存在破損嚴重、折斷折痕嚴重等一系列問題,特別是畫芯表面三塊較大的經緯線沒有對齊的后補絹,為了保持畫面協調一致,將舊補絹上發現的后補絹揭去并重新修補。

全色接筆是古書畫修復五大工序中較為重要的一步,也是對修復師技藝要求較高的一步。這張《唐寅山水圖》畫面上大小破洞處多,先從底色全起,依洞口從小到大的原則慢慢全色,全色的時候隨時觀察面意的色調變化,不斷調整手中毛筆的水分干濕,從淺到深,一遍一遍上色,直到和畫意一致為好。切不可全得比畫意深,一定要仔細觀察。接筆也是一樣的,根據畫意,此件作品畫意缺損處主要在部分樹枝樹干,而原畫意的樹枝樹干信息較多,就可根據原畫意保留的信息來接筆。經過全色接筆后,無論是氣息,還是絹絲光澤度和色度都保持高度融合,畫面煥發著新的活力。

每次修復完一件作品,都讓身為修復師的我非常有成就感。讓古書畫在當下煥發新生,找到新的知音,也是修復師的使命和職責。

(作者邵真系上海博物館館員、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古書畫裝裱修復技藝”第四代傳人)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