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中醫不好,而是我們沒有傳承好。”近日,上海市楊浦區中醫醫院院長張書富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專訪時直言,中醫絕對不是慢郎中。五千年中華民族生生不息,中醫功不可沒,中西醫之間應該學習互補。
(相關資料圖)
張書富直言,由于體制機制、人才培養等現存的問題,璀璨中醫瑰寶的挖掘度遠遠不夠。傳承中醫最重要在于回歸對《黃帝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神農本草經》等經典的學習、在臨床中應用經典、在實踐中發展經典。呼吁企業、資本更好關注“經方熱”,挖掘熱愛經典的全國各地人才深入研究經方。
中西醫應融合互補
中西醫之爭由來已久,社會如何認知中醫科學和療效,何以提高信任度?
“在防治新冠疫情時,有些老百姓認為中醫很有效,有些認為是忽悠。”張書富結合個人參與實踐經歷表示,去年4月到6月,重癥搶救是每天討論的話題,實踐證明中醫確實有很好的療效。中醫本身具有天然信任度,只是全國各地中醫水平參差不齊,百姓對此感受不一。
“中醫藥學魅力巨大,是中華文明的瑰寶,其中的智慧值得世人挖掘。”張書富舉例感慨道,中國首位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屠呦呦從經典中挖掘出了青蒿素,該藥品可以有效降低瘧疾患者的死亡率。正如她所說,青蒿素是人類征服瘧疾進程中的一小步,是中國傳統醫藥獻給世界的一份厚禮。
作為上海市楊浦區中醫醫院院長,張書富除了抓管理,也仍堅持“坐診”。他強調中醫醫院必須姓“中”,必須保持中醫屬性,一定不能西化;只有中醫藥味道越來越濃,中醫特色越來越明顯,中西醫有機結合,才能讓中醫醫院良好生存。
值得關注的是,他本是“出身”西醫,從事心血管病臨床工作30余年,近年來自學《傷寒論》《金匱要略》《神農本草經》等中醫經典著作,并應用于臨床,積累了經方治療疑難雜病的豐富經驗。“學習傷寒論一定是學習醫圣張仲景的智慧、思想、方法,不應當只是背方子”。
張書富舉了十多個中醫治療案例。其中,一位30歲的女性患者,產后3天狂躁、胸悶、失眠等,就診多家醫院,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診斷為雙相性抑郁,并建議抗抑郁等治療,患者堅持母乳喂養,拒絕西藥。就診時見其舌紅、苔黃、脈弦。予以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加減治療4周后治愈,隨訪4月,產假結束正常上班。
談及中西醫思維差異感受,張書富直言《傷寒論》是最早的西醫思維,“辯證論治”并非源于《傷寒論》。臨床上療效是最有力的證明,中西醫不能互相排斥貶低,二者應該融合互補,提倡西醫執業者要學習中醫,中醫執業者也應該學習西醫,具體到某一個病人,醫生應該選擇最適合病人的治療方案。
人才培育要回歸經典
“中醫學習確實有門檻的,從經方入手是學習中醫的捷徑。”張書富結合自身學習經歷談及感受,舉辦“傳承經典,修煉臨床”中醫經典學習班,“經方”系列講座,“中醫經典”知識競賽等活動,邀請中醫藥大學教授講課。將經方應用于疑難雜病、危重癥患者治療、開展經方查房、制定單病種經方治療方案。此外,在師承資源上與國內多位經方名師建立良好的共建合作關系。
就中醫藥學人才培育而言,“中醫工作需要‘沉下心’,但考慮到薪資、學位、獎學金等現實情況,很多中醫畢業生并沒有從事本專業工作。”張書富提出建議,產業、教育要聚力發展中醫,培育吸引人才是關鍵點。
就產業前景而言,張書富認為當前中醫+AI方興未艾,也會是未來發展趨勢,將《黃帝內經》《傷寒論》等經典與現代高科技相結合,經典文化的智慧在科技基礎上融合、創新、傳承。當下企業、資本要更好關注“經方熱”,相信不久的將來“中醫AI”會展現出連連驚喜,甚至與“名中醫”齊名。
猴痘感染幾率不大
“二陽”仍在持續,有網友表示仍會出現發熱、咽痛、頭痛、鼻塞、流涕等癥狀。備受關注的是,新冠病毒會否“流感化”,尤其是老年人和有基礎性疾病等脆弱人群該如何應對?
對于新冠病毒會否流感化,張書富告訴記者,現在已經流感化了,下一次可能在6個月后,但根據歷史規律推測,病毒流行性會增強,但是毒性力量會下降。“心態很重要,不要焦慮擔憂,平時生活做到戴口罩、社交距離、作息規律、通風洗手”。
“猴痘感染機會不大,傳染源宿主國內相對較少,公眾接觸得也少。此外,現在國家相關公共衛生應急機制更為完善科學,應對也會更為及時。對于國內近期出現猴痘案例,張書富建議不要恐慌。
夏至已至,吃著冷飲、吹著涼風,“二陽”下的夏季如何養生?
張書富認為,《黃帝內經·素問》中說,“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這是中醫的精華所在。容易生病最大的問題在于作息不規律、熬夜壓力大,他建議要適應節氣的變化,做到早睡早起、情緒平和、飲食規律、精神內守。另外要及時規避虛邪賊風,例如夏天高溫天氣,空調溫度建議在25度以上。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