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華聲在線6月20日訊(記者 胡杏子)在往屆中非經貿博覽會上簽約的重大項目進展如何?近日,袁氏種業高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袁定安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透露一個好消息,于第二屆中非經貿博覽會簽約的安哥拉雜交水稻項目已于今年4月完成首批規模化機械化種植,僅僅耗時8個月,荒地復耕變綠洲,600公頃的雜交水稻田間洋溢著豐收的喜悅。
8個月,拋荒土地飄稻香。袁氏種業提供
“該項目從完全拋荒土地復耕建設到雜交水稻收獲僅耗時8個月,全面體現了‘中國技術和中國速度’。”袁氏種業副總經理姚震球介紹,在第二屆中非經貿博覽會上,袁氏種業子公司袁氏福稻與當地中資企業共同簽署《安哥拉雜交水稻綜合開發產業園合作協議》,計劃利用中資企業的大農場管理經驗和袁氏種業的品種技術優勢開展純商業化運營。作為中國企業聯手海外超大農場的一次全新嘗試,經過多方的籌備,2022年9月項目正式啟動復耕工作,2023年4月,首批規模化機械化種植的600公頃雜交水稻就已經實現了豐收,稻田平均產量6.18噸/公頃。預計今年可以完成2000公頃土地的復耕工作,并開展更大規模的雜交水稻種植。
同樣開啟“更大規模模式”的,還有馬達加斯加。據悉,袁氏種業以我國援馬達加斯加雜交水稻示范項目為契機,在馬達加斯加推廣雜交水稻已逾12年。2019年首屆中非經貿博覽會上,袁氏種業與馬達加斯加農業部簽署《馬達加斯加雜交水稻種子本土化發展項目框架協議》。截至2022年,公司已累計推廣種植雜交水稻超71000公頃,平均產量到達7.5噸/公頃,遠高于當地2-3噸/公頃的平均產量,將助力解決馬達加斯加的糧食自給問題。“馬達加斯加已成為非洲雜交水稻種植面積最大、產量最高的國家,并成為首個實現雜交水稻育種、制種、種植、加工和銷售全產業鏈發展的非洲國家。雜交水稻合作是中馬合作的響亮名片。”袁氏馬達副總經理李艷萍頗有成就感地說。
“通過多年的海外深耕,公司充分認識到,發展雜交水稻是世界各缺糧國家共同的需求,而開展本地化制種與育種更是各國一致的方向。”袁定安表示,近年來公司的海外合作從單純的實物貿易升級為海外技術推廣與合作,從當地需求實際出發,進行雜交水稻新品種選育和推廣,開展雜交水稻種子的海外試制和科研工作,為各國糧食安全問題提供了新的解決方案。
據悉,在即將召開的第三屆中非經貿博覽會上,袁氏種業還將與幾內亞簽訂《幾內亞雜交水稻規模化推廣項目戰略合作協議》,計劃3年內在當地推廣雜交水稻20000公頃,實現規模化種植。此外,袁氏種業馬達加斯加雜交水稻項目衍生出的羊肉項目也將在會上簽約,以打造綜合農業開發的多業態共營模式。
省商務廳透露,自2019年首屆博覽會以來,湖南持續深化對非經貿合作,取得了階段性的工作成果,成為我國地方對非經貿合作最為活躍的省份之一。目前,湖南已支持種業企業在非洲16國成功試種雜交水稻,并在11國開展育種、高產示范、規模化種植和技術轉讓合作,實現雜交水稻商業化。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