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動駕駛,在端午節前突然傳來了重大利好。
L3,要放開了!
(資料圖)
來自官方權威渠道釋放的信息,引起圈內圈外熱議。
超越輔助、更加高階的L3?功能落地,帶來的價值自不必說,自動駕駛離終極目標“圣杯”,更進一步。
中國開放探索L3商業落地,一舉一動都將深刻影響自動駕駛發展歷程。
官方如何描述“放開”L3
6月21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辛國斌今日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
將啟動智能網聯汽車準入和上路通行試點,組織開展城市級“車路云一體化”示范應用,支持有條件的自動駕駛。
這里面講的是L3級,及更高級別的自動駕駛功能商業化應用。
我們已經啟動了這項工作,地方也在積極響應。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更多有智能化水平的產品會跑在路上。
工信部表態,最重要的點就是支持L3及以上高級別自動駕駛。
首先這是官方明確了將L3和更高級的功能稱為“自動駕駛”,與目前量產車的“輔助駕駛”明顯區分開。
不同的技術類別,也意味著不同的管理方式。
其次,官方明確這樣的支持不是前瞻性的技術探索,也不是純為了示范作用,而是以商業化應用為導向。
世界范圍內對L3此前是顧慮重重,甚至谷歌直接表示放棄L3,但業內直接攻克L4的道路并不順暢。
中國則是首次直面L3落地的挑戰,官方來真格。
從某種程度看,是在試圖填平自動駕駛發展道路中的一道深溝巨壑。
有什么意義
歷史得看,L3級自動駕駛,以前是這個行業順利商業化,健康發展的一道坎。
溝的左側L2,目前已經是技術成熟,大規模落地正在如火如荼中。
最關鍵的,L2落地,不存在任何法規的限制和實際使用上的顧慮。
因為L2系統責任劃分明確,無論何時都需要駕駛員作為第一責任人,ADAS的作用是輔助人類。
所以一旦因ADAS系統的能力不足等等發生事故,可以明確歸因為“使用不當”。
用戶自然也會多一份謹慎。
而另一邊,是L4高階自動駕駛功能,代表產品是Robotaxi。而因為L4的定義,絕大部分工況下都不需要人類司機的干預,系統有能力應付絕大部分駕駛工況。
從理論上講,L4的落地也不存在法規倫理方面的障礙:出了事,技術提供商或廠商承擔。但因為技術成熟度問題,L4自動駕駛一直以來都是小范圍實驗性落地。
這也造成了L4玩家商業化挑戰巨大的現狀。
而橫亙在L2、L4之間的,就是L3。
全球范圍內之所以一直沒有針對L3落地的明確法規,是因為L3的“癥結”在于其定義:
大部分時間人類可以脫手脫眼,但注意力必須一直集中,隨時準備接管。
這就使得L3系統一旦發生事故,責任難以劃分:
駕駛員接管時機是否合適?什么樣的邊界條件才需要接管?
這些問題難以量化,自然也就使得監管、廠商、用戶猶豫不前。
廠商怕承擔大量事故責任付出額外成本之余,對自身口碑也是毀滅性打擊
正因L3的存在,才使得L2系統在積累大量數據后不敢邁出飛躍性一步,永遠切在L2++++邊緣行走。
而L4則因為無法將部分功能下放量產,導致數據積累有限,難以實現能力突破,更加制約規模落地。
現在,中國監管部門的主動“補天”之舉,意義至少有這么幾個方面。
首先,監管之所以明確表示探索L3及以上功能商業化落地,其基礎正是國內諸多自動駕駛玩家、主機廠對研發的持續投入,使得L2升維或L4降維技術,其可靠性大幅上升,有了落地的前提。
其次,監管部門發話明確支持,給了所有自動駕駛圈內玩家信心,不光是已經再做高階自動駕駛的玩家,也包括從輔助駕駛切入的公司。
尤其是在國高階無人駕駛普遍預冷,國外先驅Waymo、Argo等等陷入困境,業內某大佬不屑一顧這樣特殊的時刻。
最后,為什么說中國再次引領?因為L3落地,為L4降維,L2升維鋪路搭橋,中國是全球首個。
問題的癥結、挑戰已經很清楚,中國拿出什么樣的方案應對,會成為全球自動駕駛風向標和重要引領。
就比如,針對無法量化的L3接管條件問題,國內就有玩家提出了按照道路復雜程度、車流量這些能量化的指標來花費系統能力等級。
不管怎么說,我們工信部首次明確態度公開支持L3、L4商業化落地,再次表明,自動駕駛的“燈塔”,在中國。
—?完—
【智能車參考】原創內容,未經賬號授權,禁止隨意轉載。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