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理財 >

大宗商品暴漲 中國應防范“滯脹”問題

2021-06-17 10:49:07 來源:城市金融報

6月16日,國家統計局發言人表示: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快速上漲,國內經濟仍處在恢復之中,恢復不平衡現象仍然存在,疫情防控壓力仍不容忽視。上游價格的上漲,對于下游企業的經營壓力也在加大。

大宗商品價格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出現強勁上漲行情,今年以來又出現了一波強勁的上漲行情。除了螺紋鋼這樣一個有代表性的案例,這一輪大宗商品價格上漲是全面的,包括農產品、黑色、有色和能源化工,這四類產品漲幅都非常驚人。

在國際大宗商品價格飛漲的同時,全球性的物價上漲在所難免。但是,當人們更多地關注“通脹”問題之時,恐怕更該給出提示:當下最為危險的經濟趨向不是“通脹”,而是“滯脹”。同時需要指出:通脹和滯脹屬于完全不同的經濟現象,治理方式也存在截然不同差異。

中東戰爭拉高石油價格,而石油價格暴漲則從成本端嚴重推高全球消費品價格。鑒于國際石油交易以美元計價結算,所以石油價格大幅上漲,一方面增加國際市場美元需求,美國因此獲得了巨額“鑄幣稅”;另一個方面嚴重提高制造業(實體經濟)的生產成本和老百姓的生活成本,從而抑制全球經濟需求,并導致經濟衰退。這才是當年全球經濟“滯脹”的根本原因。

用什么方法治理這樣的“滯脹”?結束中東戰爭。但美國沒這樣做,里根和撒切爾偷換概念——把“滯脹”解釋為“通脹”,并放任美聯儲以大幅提高聯邦基準利率的方式去抑制所謂的“通脹”。結果是什么?美國本土制造業、實體企業哀鴻遍野,并在資本市場掀動了一輪“兼并收購熱潮”,制造業企業變成了金融家手中的賺錢工具。

美國為什么這樣做?誠如保羅·沃爾克所說:這是政治。什么政治?構建以美元為核心的全球經濟一體化。第一,用高利率把美國本土制造業驅趕到勞動力、自然資源較為廉價的發展中國家,使美國站在經濟頂端;第二,以金融控制全球制造業,以美元購買全球制造業商品;第三,發展中國家用對美出口順差(美元)購買美國國債或其它債務,讓美元回流美國本土,同時美國貿易逆差恰恰是美國獲得的、更大規模的“鑄幣稅”。這樣一種經濟循環被稱為“全球經濟一體化”,而美聯儲前主席格林斯潘稱之為:美元的債務經濟循環模式。

為什么要回顧這段歷史?因為今天的問題與當年很像。石油等國際大宗商品價格的暴漲勢必壓制實體經濟、制造業的投資需求,而物價上漲勢必壓抑老百姓的生活消費。兩者相加,物價上漲、經濟衰退。但不同的是:當年殘害的是美國和歐洲的制造業,而今天將傷害的是中國等發展中國家的制造業。

所以,中國現在可能更應該采用防范“滯脹”的方式去應對,而絕不能采用治理“通脹”的去方式應對。從宏觀經濟政策上說,治理“滯脹”需求的是“保增長、扛通脹”的手段。即以相對寬松的政策確保制造業企業活力,確保國家經濟活力的,同時以增加國民收入的方法確保國民消費能力。

必須懂得:宏觀經濟政策的核心目標首先應當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而不是機械教條地維護貨幣穩定。實際上,過去40年中國經濟發展的經驗表明,中國物價的確出現了不小的漲幅,但如果經濟增長、老百姓的收入增長快于物價的上漲,那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同樣可以獲得相應的提高。

在美元霸權暫時無法破除的現實條件下,中國經濟的被動性或不可避免。而面對現實最好的宏觀經濟政策選擇應當是:讓老百姓的收入和物價同步上漲。

關鍵詞: 大宗商品 暴漲 中國 滯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