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重慶出發,一條陸海新通道,開啟了中國14個省區市通達96個國家250個港口的新時代;一列渝新歐,奏響了中歐班列通達歐洲21個國家92個城市的新樂章。
重慶位于“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的交匯點,也是中國西部唯一的直轄市。這一突出的區位優勢,賦予了重慶在國家區域發展和對外開放格局中的特殊使命。
“十三五”以來,重慶緊抓國家“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新時代西部大開發建設的新機遇,全面推進通道、平臺、口岸、市場主體和營商環境建設,開放型經濟發展取得顯著成效。
對外開放通道優勢加快形成
依托重慶市綜合交通體系建設,鐵海、鐵鐵、鐵水、鐵空等多式聯運規模不斷擴大,效率不斷提升。“十三五”期間,西向,中歐班列(渝新歐)累計開行超6000列,位居全國前列;東向,長江“黃金水道”通航能力顯著提升,重慶港口岸擴大開放果園港區,長江經濟帶綜合立體交通走廊加快建設;南向,西部陸海新通道上升為國家戰略,貫通“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輻射96個國家和地區及250個港口;北向,渝滿俄等國際鐵路班列實現常態化運行,累計開行超2000列。
2020年5月下旬,長安福特汽車有限公司訂單量增加,同時,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長安福特西班牙-重慶海運航線發生延誤和停航,工廠面臨停線風險。由于受影響貨量較大、空運費用較高,長安福特經過詳細對比和測算,決定使用渝新歐班列搶運。
“渝新歐公司僅用時5天就將首批急箱轉運至德國杜伊斯堡。6月下旬,首批急貨運抵重慶,全程用時一個月,比海運節約運輸時間約50天,解了長安福特的燃眉之急。”長安福特汽車有限公司物流部總監莊昌波回憶起當時的情況頗為感慨。
在服務企業的同時,中歐班列自身也收獲了成長
今年3月19日,滿載著電子產品、機械零件、日用百貨的十周年紀念專列從重慶團結村車站啟動,一路向西奔向德國杜伊斯堡。
10年來,中歐班列(渝新歐)從最初年開行量17班發展到2020年年底的超2600班,10年來累計開行近8000班,開行頻率從每月1班提升至每天7班。
不僅如此,其從最初主要到達歐洲中部及俄羅斯,拓展到目前可聯通東盟及歐洲全境;貨源品類也日益豐富,從最初單一IT貨源,發展到目前涵蓋智能終端、汽車整車及零部件、高端醫療藥品及器械、國際郵包等上千種貨源品類;互聯互通更加通暢,實現了與長江“黃金水道”、西部陸海新通道無縫銜接、互聯互通,鐵鐵、鐵水聯運貨運量從無到有,2020年超過6萬標箱,干支結合網絡體系日漸豐富。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3月30日,西部陸海新通道甘肅張掖首發班列從甘肅省物產集團張掖捷安物流園駛出,一路向南,3天后到達重慶,5天后抵達北部灣欽州港,列車上的集裝箱在此搭乘班輪前往巴基斯坦卡拉奇港。
“這是重慶鐵海聯運‘一單制’首次復制推廣到甘肅。”陸海新通道運營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渝培在接受國際商報記者采訪時興奮地說,該模式極大地提升了客戶便利性,不僅為客戶節省了掏換箱等物流成本,也為西北城市提升了多式聯運一體化服務水平。
記者了解到,鐵海聯運“一單制”是重慶自貿試驗區依托西部陸海新通道物流和運營組織中心,通過鐵路集裝箱班列銜接全球海運網絡,創新建立的“一次委托,一次保險,一單到底,一次結算”全程服務模式,致力穩步提升和完善鐵路與海運聯合承運互信互認互通機制,探索建立連通海上與陸上的貿易物流金融新規則。
截至2020年年底,鐵路集裝箱出海累計約3500個標箱。西部陸海新通道(重慶-欽州)鐵海聯運班列創新推出“一箱到底”模式,實現了鐵路箱下海出境,不僅節省1000元左右的單個集裝箱綜合成本,還有效解決了內陸地區海運集裝箱嚴重短缺、鐵路箱需到沿海港口換裝海運箱再出口等難題,節省集裝箱換裝時間和換箱成本,通關時間壓縮40%,開啟了重慶對鐵路箱和海運箱互換、共享、調撥等規則的新探索。
自貿試驗區創新走在前列
在今年3月召開的全國兩會上,最高人民法院的工作報告將重慶法院妥善化解國際鐵路聯運合同糾紛寫入報告。這源于去年鐵路提單效力得到重慶司法審判實踐支持,開了國際貿易史先河。該案通過司法裁判對國際貿易中的新類型糾紛予以回應,對重慶探索陸上貿易新規則給予了肯定。
這一成果也得益于重慶自貿試驗區始終將制度創新擺在突出位置截至2020年年底,重慶自貿試驗區總體方案確定的151項改革試點任務已全部落實,復制推廣全國改革試點經驗和案例216項;持續培育制度創新成果,重慶自貿試驗區掛牌4年來培育創新成果79項,鐵路提單信用證融資結算等6項改革試點經驗和最佳實踐案例向全國復制推廣,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四自一簡”被國家通報表彰為優化營商環境典型做法,創新物流大通道運行機制改革入選“中國改革2020年度50典型案例”。
在加大壓力測試中不斷提升開放水平,重慶還向國家上報了60余項賦權建議,相繼獲批全國第四個首次進口藥品和生物制品口岸、過境144小時免簽證、啟運港退稅、跨境電商B2B出口、本外幣合一銀行賬戶體系、QDLP等試點政策,促進了開放型經濟發展;獲批“利用中歐班列開展郵件快件進出口常態化運輸”,開行全國首趟“中國郵政號”專列。同時,中歐班列(渝新歐)也成為一條疏運國際郵件的“綠色通道”,自去年4月3日開行全國首趟“中國郵政號”專列以來,疏運歐向國際郵包2000萬件,疏運量居全國第一。
改革試點任務落地和創新成果培育進一步提升了政務服務效能,優化了營商環境,市場主體在重慶蓬勃發展。4年來,重慶自貿試驗區累計新增市場主體超過5萬家,是設立前的3.5倍。交通運輸、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高技術服務等企業占比超過75%,德國埃馬克、博世創新中心、奧特斯IC載板、萬國數據和中歐數字生態城等一大批標志性項目相繼落地。重慶自貿試驗區已集聚全市超1/4的進出口企業,貢獻了全市約70%的進出口貿易總額,吸引了全市超40%的外商直接投資總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