滔滔松花江日夜不變地奔淌,兩岸卻早已起了日新月異的變化。哈爾濱新區作為黑龍江最大的現代產業集聚區、黑龍江省改革創新“試驗田”,一季度新區GDP同比增長26.5%,多年的振興探索正從點到面“開花結果”。
“2016年我們產值726萬元,2020年產值1.1億元,這是幾何倍數地增長。”哈爾濱海鄰科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丁福生說。
丁福生這幾個月格外忙碌,他們在深圳的集團總部馬上要遷到哈爾濱,整個流程7月份左右就能完成。
海鄰科總部為何“北上”?企業創始人張海軍的家鄉情懷是一個因素,更重要的是,快速成長為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的哈爾濱海鄰科見證了當地營商、產業環境的雙重向好轉變,慎重做出了這一決定。
改變老工業基地舊的經濟結構,必須在發展新動能和產業聚集上下大功夫,根源在于改革創新。
“黃金30條”“新驅25條”“助企上市10條”……近年來,新區一系列聚企業、聚人才、聚產業和放權賦能的實招次第推出,催生新動能拔節長高。據哈爾濱新區江北一體發展區相關負責人介紹,高新技術企業實現井噴式增長,目前在哈爾濱市占比約1/3。
市場環境咋樣,企業的感受最直接,不少企業像海鄰科一樣“用腳投票”。在建的正威新一代材料技術產業園綠樹環繞,工地上閃爍著電焊的弧光。這個由世界500強企業正威國際集團投資150億元建設的大項目里,一個長850米、寬60多米的生產車間已具備雛形,建成后將是黑龍江重要的單體銅基廠房。
正威黑龍江項目主席劉宏說,產業園的土地、建設等證件辦理僅16個工作日,比常規節省兩個多月時間。由于各環節提速,預計項目一期6月底即可投產。
“對于黑龍江,銅基產業是一個‘補鏈’工程,對上下游有巨大的輻射作用。”劉宏說,工廠還沒建完,就有一些上下游企業向項目周邊聚集,計劃選址建廠。目前正威已經與下游電纜廠等企業簽訂合同,開展合作。
新產業也為人才流入帶來新契機。在正威黑龍江項目所在地利業街道玉林村,現在已有7名當地大學生返鄉,應聘到了企業的技術崗位。
記者來到緊鑼密鼓建設中的深圳(哈爾濱)產業園區,繁忙的場景透露出經濟的活力。深圳(哈爾濱)產業園投資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奉均衡說,深哈產業園“帶土移植”深圳的管理模式、先進經驗,將構建南北對口合作的范本。
圍繞哈爾濱優勢是什么、產業基礎是什么,深哈產業園按照產業集群思路布局引資。目前產業園已注冊企業177家,絕大部分是民營企業,以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智能制造以及現代服務業為主的“3+1”產業鏈條正在形成。
“我們大膽改革,移植深圳模式來管理,但更重要的是在后期把這套機制固化、生根,這個壓力不小。”奉均衡坦言。但當前的進展,還是給了他們很大鼓舞。
記者了解到,一批關聯度高、動力新的產業在新區不斷集聚,呈現出異于以往的發展特點。此外新區入駐世界500強企業50多家,國內外各類研發創新機構200多家,其中國家級研發機構占入駐總量47.5%,含金量在提升。
受訪企業家告訴記者,改革創新的紅利在釋放,但這些還不夠。東北振興既要招企引才,更要留企留才,這還需要在政策、產業、環境等多方面持續攻堅。
“改善最大的是營商環境,但還有很多改進空間。”
“政府對接市場、服務企業的能力還需要加強。”
“對初創期的企業要進一步扶持。”
……
企業家期盼,改革創新快馬加鞭,再進一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