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涂滿金色的四名演員依次向上站立,緩緩擺出“7”的形狀,正如一面迎風飄揚的旗幟……由上海雜技團、上海市馬戲學校創排的雜技節目《豐碑》昨晚震撼亮相央視元宵晚會。《豐碑》改編自上海雜技團大型紅色雜技劇《戰上海》的尾聲片段,這也是繼舞蹈《朱鹮》在牛年春晚上演后,上海文藝院團又一優秀原創舞臺作品在新春佳節與全國觀眾見面。
今年的元宵晚會以“花好月圓元宵夜”為主題,用形式紛呈的節目傳遞了中華兒女闔家團圓、其樂融融的家國情懷。紅色雜技《豐碑》出現在晚會高潮部分,21名來自上海雜技團、上海市馬戲學校的優秀青年演員在4分30秒的節目中展現了七組高難度的雜技技巧,用獨特高超的海派雜技語匯講述了一段波瀾壯闊的英雄贊歌。有專家這樣評點:《豐碑》成為“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成功范例。
首創高難度技巧動作,辛勤汗水化作完美舞臺呈現
看過《戰上海》的觀眾一定會對最后一幕“豐碑”印象深刻:雜技演員利用高難度的技巧動作組成一座“人物雕塑”,象征著革命前輩追求光明、追求進步、不屈不撓、前赴后繼的形象。此時,一只白鴿凌空飛來,安靜地落在金色的“雕像”上,這不只是正義之戰換來的一派幸福寧靜,更代表了對永久和平的向往……每一場《戰上海》的演出中,這一高潮都會引發全場雷鳴般的掌聲。
細心的觀眾會發現,昨晚亮相央視元宵晚會的獨立節目《豐碑》編排上有較大的調整,除保留《戰上海》中演員的藝術形象外,技巧動作明顯增加,音樂也煥然一新。據上海雜技團團長俞亦綱介紹,七組雜技對手技巧中的“四節人拉肩頂”和“女子三人造型”兩個高難度技巧動作均為新創動作,此前從未在舞臺上表演過,劇組希望用雜技人高超的技藝展現主人公英勇奮斗、不畏犧牲的光輝形象。
完美的舞臺呈現背后是主創近兩個月的辛勤汗水。今年1月,上海雜技團收到了來自央視的邀約,隨即便投入到緊張的排練中。整個春節期間主創們都在反復打磨作品,只為這四分半鐘精彩絕倫的呈現。演出中的兩組新創高難度動作憑借獨特的造型尤其奪人眼球——在“四節人拉肩頂”中,第四節演員的起頂與常規的形態有所不同,呈拉肩倒立的形式,在非垂直狀態中掌握平衡是該動作的難點,為保證舞臺的觀賞性,劇組更是選擇不佩戴保護繩。“這一新動作既是為央視演播廳的高度量身定制,同時又兼具精神上的意義,旗幟造型讓觀眾得以感受革命前輩堅定不移的理想與信念。”俞亦綱對記者表示。“女子三人造型”則原為體育技巧,底部演員需用一只腳支撐上部演員,對膝蓋的承受力提出了極高要求。
大膽突破與革新,繪就海派雜技新起點
2019年,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紀念上海解放70周年,由上海雜技團和上海市馬戲學校聯合創作的大型雜技劇《戰上海》橫空出世,作品以上海解放戰役為歷史背景,通過八個緊密銜接的戲劇場景,藝術再現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解放軍,在地下黨組織和人民群眾協助下解放上海的英勇事跡。劇目中涵蓋雜技、魔術、滑稽等樣式,充分彰顯了“海派雜技”驚險而富有張力的肢體語匯與開放包容的藝術特色。
《戰上海》不僅是海派雜技對紅色文化題材的首次戲劇呈現,亦成為中國雜技里程碑式的作品。2020年,《戰上海》先后列入文旅部“國家舞臺精品工程”“中國雜技藝術創新工程”“慶祝建黨百年精品工程”,成為入選三大工程目錄中唯一的一部雜技劇。
提到雜技,首先浮現在人們腦海中的大多是各類高難度的技巧動作,似乎與傳遞濃烈情感的劇本并無關系。然而,就在力圖講述好完整故事的“新馬戲”成為國際馬戲雜技的創作潮流之際,匯集各方心血的《戰上海》以海派雜技從未展現過的全新姿態站上舞臺,填補了海派雜技長久以來未能體現的“敘事一角”。主創在開排前大量查閱了史實資料,反復打磨文本多達10余稿,梅花樁、軟梯、滑軌倒立等一系列驚險雜技技巧與高潮迭起的劇情相輔相成,舞臺呈現則綜合了聲、光、電、影、景等舞美科技,立體再現氣勢恢宏的戰爭場面。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以紅色題材為主題的《戰上海》也將以更成熟的面貌登上舞臺。“首演以來的兩年,我們不間斷地根據專家和觀眾的意見邊演邊改,進一步融合雜技藝術和敘事技巧,革命前輩的理想和信念深深激勵著雜技人的創作,我們用舞臺表演這一形式向前人致敬,他們是人民心中永遠的豐碑。”俞亦綱說,今年《戰上海》將繼續修改,預計5月再次開啟巡演之旅。(記者 王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