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各地紛紛開啟寒假模式,不少家長希望通過青少年防沉迷系統控制孩子上網的時長。但記者調查發現,這類系統存在不少漏洞,實名制形同虛設,有的孩子甚至在網上隨便找個身份證號碼就順利登錄了。此外,網上還流傳各種幾十塊錢的攻略,輕松破解系統限制。一些家長戲稱,防沉迷系統“防了個寂寞”。(見2月3日《新華每日電訊》)
青少年防沉迷系統是在國家相關部門的推動下,由各主要游戲、視頻、直播等網絡平臺推行的軟件系統。進入“青少年模式”后,用戶的使用時段、在線時長、服務功能等都會受限,且只能訪問青少年專屬內容池。然而,這一被廣大家長寄予厚望的系統,仿佛成了“馬奇諾防線”,青少年可以輕易繞開。
防沉迷系統“防了個寂寞”,很大程度上源于網絡平臺出于商業利益考量而不時“裝睡”,根據規定,網絡游戲必須實名注冊,但不少平臺在執行中打了折扣,比如,有的平臺只需要填寫身份證號碼就能注冊登錄,不會驗證身份信息是否為注冊者本人;有的平臺可以使用微信、微博、QQ等第三方賬號登錄,美其名曰“第三方賬號已經進行了實名認證,通過第三方賬號登錄可以簡化程序”。這種情況下,難免出現一些未成年人冒用他人實名賬號的情況。
同時,“游客模式”管理的失范,為青少年沉迷網絡打開了“后門”。根據國家新聞出版署《關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絡游戲的通知》,網絡游戲企業可以對其游戲服務設置不超過1個小時的游客體驗模式,對使用同一硬件設備的用戶,網絡游戲企業在15天內不得重復提供游客體驗模式。但現實中,不少“游客模式”想玩多久便玩多久,完全不受限。
此外,不同平臺的“各自為政”,讓防沉迷系統失去不少存在感。目前,有些平臺的青少年模式仍然依靠用戶的自主選擇,即便在個人資料里填寫未成年人信息,系統也不會自動跳轉青少年模式。“自己的刀削不了自己的把兒”,對于自制力差的青少年來說,如果沒有家長監督,很難自覺防沉迷。
誠然,技術不是萬能的,解決青少年沉迷網絡問題仍需學校和家長的教育引導,但這不能成為防沉迷系統形同虛設的理由。
防沉迷“防了個寂寞”提醒有關部門,要認真查漏補缺,筑牢防線。一方面,不能單純依靠企業的道德血液,而須加強監督檢查,對于陽奉陰違、執行不力的平臺責令限期改正,情節嚴重的,依法依規予以處理。另一方面,要確保防沉迷系統的“剛性”執行,堵上未成年人利用賬號進行登錄等漏洞。家校也需緊密配合,引導未成年人培養廣泛興趣愛好、合理安排課余時間,減少對網絡的依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