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則“世界最大運輸機安-225落戶中國”的新聞在網絡上廣泛傳播。文章稱,8月30日,中國空域產業集團與烏克蘭安東諾夫國有企業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達成多項共識,雙方就目前世界最大運輸機A-225(原文如此)正式落戶中國簽署了合作協議。協議簽署后,中國空域集團將獲得A-225包括發動機在內的所有技術、圖紙和產權。
報道稱,中國空域產業集團還分別與四川瀘州市政府和廣西貴港市政府簽署合作協議,雙方將在瀘州市和貴港市建設A-225飛機生產基地。中國空域產業集團總裁張友生表示,該生產基地建成后將是全世界唯一的規模最大、配套最全、技術最尖端的綜合基地,也是全世界超大型運輸機制造企業。
中國空域集團西南國際航空物流籌建指揮部指揮長潘校軍透露,第一架國產A-225最快于2019年上半年下線,該基地生產的A-225整機將大部分用于滿足中國空域產業集團國際航空物流產業的需求,但不排除按照市場化程序外銷的可能。
中方企業身份撲朔迷離
安-225是前蘇聯研制的超大型軍用運輸機,計劃用于運載蘇聯的航天飛機。其起飛重量640噸,是世界載重量最大的飛機。目前唯一一架能飛的安-225由烏克蘭所擁有。
那么,這個爆炸性新聞是真的嗎?觀察者網注意到,關于中國要生產安-225的傳聞已經流傳了好幾年,但是一直缺少來自中國國內的權威消息源。
比如,2015年5月曾有報道稱,烏克蘭航空代表團曾到訪陜西渭南,提到要推進安70、安158、安124、安225、安74、安178機型生產基地建設。同行的還有一家名為西安元創磁動力有限公司的中國企業。
不過,中方負責接待的渭南副市長盡管表示歡迎,但并沒有明確說要承接這一項目。
而在這次的報道中,起主導作用的顯然是一個名為“中國空域產業集團”的企業,不過該企業背景頗為神秘。
據觀察者網查詢,中國空域產業集團的官方網站目前處于欠費關閉狀態。而從其網頁快照獲取的公司介紹稱,中國空域產業集團成立于2010年,注冊資金為5億港幣,是一家集通用航空、機場建設、環保科技、電子智能、進出口貿易于一體的現代化企業。
不過其百度百科的介紹提到,該企業從2001年至今,先后在全國參建了60多個機場。在今后五年里,公司將會參與80多個民航機場的建設。
觀察者網未能在中國內地查詢到中國空域產業集團的注冊信息,在香港倒是有一家同名企業,但資料顯示,該企業成立于2012年,是一家私人股份有限公司。
內陸小城市生產能力存疑問
相比于這家身份不明的中國牽頭人,烏克蘭安東諾夫方面倒是有來自高層的推動。據烏克蘭媒體報道,今年5月,安東諾夫公司迎來成立70周年慶典,烏克蘭總統波羅申科親自前往祝賀,并在致辭中說,希望能夠重啟安-225的生產。
波羅申科表示:“今天我們看到了生產第二架安-225以及更多安-70的能力。我給你們一項任務:對一切可能性進行評估,詳細調研市場,然后報告給我。”
據媒體估計,重新建造一架安-225大約需要30-40億美元的資金。因此,在總統講話之后,烏克蘭人四處尋找金主也在情理之中。
然而對外國金主來說,著名的“大嘴”總統波羅申科所謂的生產能力靠譜嗎?
據烏克蘭媒體報道,波羅申科當時還參觀了停放在廠房中的安-225機體,并拍下了一組氣勢磅礴的照片,這或許就是他底氣的來源。
沒錯,除了世界上唯一一架能飛的安-225,安東諾夫的廠房里還有一架飛機的機體。它其實是安-225的試飛原型機,但在蘇聯解體之后,就一直被仍在廠房里作為另一架飛機的備用零件存在,如今已經殘破不堪。1998年,這架原型機的機頭也被拆下裝在了另一架飛機上。
烏克蘭所謂的重建安-225計劃,其實就是寄希望于把這個閑置機體組裝起來。
據俄新網報道,今年5月27日,安東諾夫第一副總裁亞歷山大·科久巴曾表示,“烏方有生產第二架(安-225)運輸機的材料,我們有組裝飛機的所有材料,包括機身、機翼和機尾”,而中國已對這一項目表示出明確的興趣。
這或許也是上述中國空域產業集團人員敢于喊出“2019年上半年下線”口號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