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財經 >

軍工板塊現在迎來了較好的配置機會 申萬漲超34%

2020-07-28 10:34:16 來源:證券時報網

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我國在海南島東北海岸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征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將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發射升空,飛行2000多秒后,成功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火星探測之旅,邁出了我國自主開展行星探測的第一步。

截至7月23日收盤,國防軍工板塊(申萬)逆勢上漲4.13%,中船防務、鋼研高納、新余國科、中航沈飛、雷科防務等個股紛紛漲停。

值得注意的是,7月以來,國防軍工板塊(申萬)漲超34%,其中中船防務漲幅高達142.46%,中行沈飛漲幅達106.92%,亞光科技、航天彩虹、洪都航空、海蘭信等漲幅超60%。伴隨著國防預算穩步增長、國際形勢日趨復雜、軍品訂單釋放加快,軍工板塊迎來了投資機遇。有機構分析,未來軍工板塊將聚焦于兩條主線,一是航空、航天、艦船等核心裝備列裝速度加快,帶動板塊整體需求增長;二是國防信息化投入加大,關鍵新材料、元器件升級以及國產化替代加速,帶來細分領域需求快速提升。

軍工板塊后市怎么看?今日15:00—15:30,證券時報特邀東興證券研究所所長助理兼軍工行業首席分析師陸洲做客時報會客廳,和投資者分享軍工板塊的投資見解。

精彩回顧

主持人:各位好,您現在正在收看的是時報會客廳特別節目,關注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今天對話的嘉賓是東興證券研究所所長助理兼軍工行業首席分析師、曾獲2019年中國證券業分析師金牛獎軍工行業第一名的陸洲先生。陸總好。

主持人:今天中國首個火星探測器發射成功,在您看來,它意味著什么?

陸洲:實際上,回顧我們國家航天發展,從載人航天到嫦娥系列再到現在的火星探測器,未來還有其他小行星的探測,這些說明中國的航天科技已經是國際先進行列,不輸于美國的,也再次體現了軍工行業高科技的屬性是非常明確的,是典型的硬科技。

主持人:這確實是一個里程碑的事件,展望未來,將會對A股的航天軍工板塊會帶來什么樣的影響呢?這種影響是短期還是長期?

陸洲:就這次火星探測來講,更多是科研探索、科技攻關的屬性,實際上背后反映的是我們國家在目前國內國外的環境下,對于高新技術或者說高科技武器裝備發展的強力支持,也顯示出在中國經濟內生循環加大力度的關鍵時間點上,軍工產業未來占GDP的比重可能會繼續增加,而且這將會是未來5-10年的趨勢。整個的軍民融合產業,軍轉民、軍民一體、軍民雙跨、軍民融合的產業發展、企業發展會越來越多,做得會越來越好。從更長遠的角度應該看到的就是這種跡象。

主持人:您的意思就是這次的事件可能寓意著未來軍工產業是一個大的方向,那具體到盤面上,我們看到近期軍工板塊漲勢也是很不錯的,您認為這波上漲的邏輯主要是什么?

陸洲:軍工板塊已經沉寂了5年,從今年7月以來可以說重新受到了市場的關注。實際上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十四五”期間,對于一些重點型號的裝備,軍方的采購量有巨大的提升、數量級的躍遷。這種訂單的增加、生產批量的擴大、生產規模的增加是以往很少見到的,點燃了整個板塊的情緒。訂單的增加會實實在在地帶來企業業績的增長、現金流的好轉、股東回報的增加。一些飛機、導彈、高新裝備型號訂單增長的背后,一方面是因為型號研制比較順利,已經進入到批量生產的階段,另一方面是按照“打造世界一流軍隊”的要求,我們急需在武器裝備上補齊短板。

時代發展到了這個階段,我們看到了以中航沈飛、航發動力、洪都航空為代表的軍工主機廠,以紫光國微、大立科技、高德紅外、鴻遠電子為代表的導彈相關標的都受到了市場的認可,這背后反映了深刻的邏輯改變。和2005-2006年、2014-2015年這兩波歷史上軍工比較大的長期行情相比,今年以來開啟的行情更明顯是訂單驅動、業績釋放的,產業邏輯的變化更多一些,不完全是資產注入層面的偏主題的投資模式。另一方面,航天相關的,像衛星互聯網、低軌衛星組網、北斗應用領域也是如火如荼地發展,如中國衛星、中國衛通、高德紅外這些公司。衛星應用產業是5G甚至6G時代空天信息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未來在“天地一體化”、“天地互連”上都會有很大突破。

主持人:您剛才說軍工行業這一輪的邏輯與以往不同,更多是體現在訂單驅動、業績釋放層面的,那您能以相關的數據讓我們更加直觀地感受一下嗎?

陸洲:軍工行業一直以來相對比較神秘,保密要求比較高,透明度比較差,所以投資者經常有距離感。兩方面來看,首先是軍費投入方面,2020年我們國家增長了6%,絕對值突破1.3萬億。在目前財政壓力比較大、中央財政主要支出領域都有不同程度壓縮的情況下,國防支出還保持超過GDP的增長速度,這是一個明顯的信號。

第二,軍費包括人頭費、訓練費、裝備費,其中裝備費的比重從5年前的33-34%,現在已經上升到42-43%左右,未來可能還會進一步增長,這說明了“建設一流軍隊”執行的進程在加快。以前總強調我們解放軍“鋼少氣多”,歷史上,我們的裝備是相對比較落后的,現在按照打贏現代化戰爭的需求,未來可能要“氣也多鋼也多”。近年來,新一代的轟炸機、戰斗機、新型號導彈、航母、軍艦,高新技術裝備層出不窮,(我們)明顯感受到脫胎換骨、鳥槍換炮的時代已經來了,后續“十四五“期間這個量還會有比較大規模的攀升。很多數據我們確實掌握得不是特別明確,但是從各方面反饋回來的信息基本上趨勢是很一致的。

主持人:您覺得眼下A股軍工板塊是否已經迎來了較好的配置機會呢?

陸洲:過去5年,軍工板塊都處于深度調整周期,到今年上半年,在申萬28個行業中,軍工板塊市值占比在整個A股中占比不到2%,機構持倉比例也很低,整體比較低迷,這既有企業自身因素也有軍改的外部因素,還有投資風格和資金偏好的因素。

最近,大家發現軍工基本面發生重大改變后開始逐步關注,我個人認為現在進入了建倉期。目前從整個行業的總市值和行業的發展趨勢來看,在28個行業里的,應該還會有很大的提升空間。與美國對比來看,美股軍工股過去20年一直是長牛板塊,很穩健,給投資者帶來了比較好的回報。當然這里面有很多中美之間的差異,但是我個人認為,目前從中國軍工企業到武器裝備型號本身發展的階段看,我們到了產品大規模放量、企業形成比較好的價值循環的周期。

我個人更傾向認為,未來軍工行業會涌現出一批價值藍籌、價值白馬。(這些公司)有過硬的技術、較高企業生產經營管理水平,且市場化程度有保證,股東回報、現金流和整體的利潤率水平能夠和高端的裝備制造、電子、通信類的市場化公司相匹配,它們可能會逐步成為機構投資者標配甚至超配的品種,整個軍工板塊走向慢牛、長牛的軌道。

主持人:那您認為什么樣的公司會成為價值藍籌、價值白馬?怎樣選擇具體的標的?

陸洲:過去,核心的軍工資產沒有完全進入到上市公司,進入的多是以加工制造為主、附加值比較低、在產業鏈中的議價能力比較弱的。而這兩年有一些研究所類的資產進入到上市公司,使得整體資產質量有提升。以往可能投資者對軍工股的獲得感比較差,和消費等品類比較,認為軍工博弈、炒作的色彩重一點。

未來,我個人比較傾向于選擇軍民融合類的公司,在軍用領域有比較獨家的技術(高科技往往會在武器里面最先應用),而把這些技術民用化,生產出適銷對路的產品,這樣對公司才是正確的發展道路。美國的硅谷實際上也是在五角大樓的扶持下發展起來的,中國未來可能也要走這樣的道路。

比如,目前軍工電子類的公司,軍品保證業績的下限,民品打開市場空間,提升估值,兩條腿走路企業可能走得更穩、更長久。可以關注軍用MLCC(片式多層陶瓷電容器,廣泛應用于移動電子、無線通信等領域)、紅外(探測器、熱像儀)等領域,包括未來的芯片,以前我們偏向關注民用半導體公司,現在市值也都比較大,而軍用由于現在自主可控要求比較高,美國禁令倒逼國內企業采購國產芯片,所以一些軍用芯片公司的市場空間也打開了。具體可以關注MLCC領域的鴻遠電子、紅外領域的大力科技、軍用芯片領域的紫光國微、振華科技,在軍民融合的道路上走得比較久。(前述上市公司僅供參考,不作為投資建議。)

主持人:我們看到近期外部擾動頻發,比如休斯頓總領館事件,您如何看待這類事件的影響?

陸洲:美國今年大選,我們要做好充分準備,包括各種底線思維,預防一切有可能發生的各種事件。目前外部環境已經反復敲響警鐘,中央領導多也次強調,要以國內經濟循環為主,充分做好國內市場,一切立足自主可控、自力更生。在這樣的環境下,軍工行業主要以政府采購為主,促進企業技術水平的提高。國家領導也多次強調,要做好斗爭準備,有備戰意識。南海臺灣朝鮮印度等四面八方的摩擦一直有,我們的國家實力規模已經起來了,更加需要保衛好勝利果實,以軍用高科技作為手段牽引,提高整體國家水平。實際上,軍工有很多壓箱底的寶貝、技術,國家長期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取得的價值果實,未來將陸續為大眾所見、所知、所用。現在的軍工行業的邏輯和2018年的半導體行業的邏輯比較接近,不同的是,軍工業的研發周期更長一些,產品聚焦和企業參與者更有限一些。

投資者最關心這些問題

問:最近船舶板塊為什么中船系能夠領漲呢?

陸洲:我個人判斷,主要是資金推動的過程。民船過去幾年景氣度不高,處于消化過剩產能的階段,現在隨著新航母逐漸下水、兩船合并后,未來資產的安排上可能會有新的變化,資金推動的作用可能更大一些。

問:一些已經發布業績預告的軍工上市公司上半年業績不錯,從中報看軍工板塊業績整體會有較大的改善嗎?

陸洲:我個人是比較樂觀的,從中航沈飛、中直股份都可以看出這個苗頭。軍工板塊穩健成長、確定增長的公司現在越來越被熟悉、認可。現在整個經濟環境不確定性比較大,但軍工武器的確定性訂單是其比較優勢。

問:您怎么看北斗領域?具體標的如何選?

陸洲:北斗領域里面芯片是核心,其次是應用場景,和5G相結合后,北斗將在無人駕駛等領域大有可為。標的上,像北斗星通、航錦科技、天奧電子、中國衛星、高德紅外等,相信未來會在“北斗+”的趨勢下大有可為。高鐵和北斗是我們國家兩大名片,北斗實際上是一種信息基礎設施,誰能夠優先在北斗應用場景上有所突破,誰可能就會走得更遠。

關鍵詞: 軍工板塊 配置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