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時間關于要不要救市、要不要放水討論得很熱烈。大家可能也注意到了,降息這事市場已經喊了很久了,但是政府好像一直不太想降,至少央行還沒有下調基準利率。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最近先是大銀行把存款利率降了,一般認為是在為接下來的降低貸款利息做準備。這不昨天下調了LPR,100萬房貸每月少還57塊。但這兩塊降息都只是和居民有關,還不是真正意義上面向企業的降息。
咱們今天就聊下這事,政府到底在糾結啥。
首先說下利息到底咋形成的。
說白了,就是“資金價格”。你缺錢,去找你哥們借錢,他不大放心,怕你不還,于是說最近錢都拿去買房了。然后你說要不把房子抵押在你這里?他說不是房子的事,就是自己手頭緊。你說要不我借10萬一個月,多給你1000塊,并且把房子抵押在你那里?
不出意外,你哥們立刻就會說父母那里還有些錢,你等著,他去要。這里“房子”就是抵押品,多出來那1000,就是利息。
你愿意用這么高的成本借錢,說明你有更重要的事,比那1000塊利息重要,不然你就沒必要借錢了。
現實里如果你信用記錄沒這么差,一般也不用這樣借錢,可以找關系不錯的哥們,或者找銀行貸信用貸,再或者直接找花唄。
全社會的用錢需求,最后匯集在一起,就是全社會的整體利率,那個利率看著是央行定的,其實本質上是市場形成的。經濟增速快的年頭,機會多,大家都想貸款做生意,把利率推得很高,咱們國家早年的利率經常10%以上。銀行需要大量的錢往出貸,于是拉高利率吸引儲戶去存款,那些年存款利率也8%。
如今經濟增速已經下來了,貸款利率也跌到了4.35%,存款已經跌到了3%以下。
當然了,咱們這些討論的前提是這個社會整體是穩定的正常的,不然跟巴西、阿根廷、土耳其、俄羅斯似的,利率動不動20%,沒啥討論價值。
說到這里,也就清楚了,利率基本上反映的就是經濟增長率。經濟增長快,大家都需要錢。貸款創業就能賺錢,于是大家愿意支付高利息,互相競爭,最后利息停在了一個某個點上,比這個點再高一些,大家就賺不到錢。這個點,基本就是經濟增長率。
有個問題,那為啥民間借貸或者什么消費貸利率經常飚到8%以上呢?銀行才4.3%。
主要是風險,這類貸款往往沒有抵押物,借款機構擔心你不還。于是拉高利率,借給一百個人,就算其中有幾個不還錢,因為利率整體比較高嘛,依舊有的賺。也就是說,一般咱們看到的利率,可以理解為“風險”疊加“經濟增速”。
但是依舊有個關鍵問題,大家可能納悶,這個社會怎么了?為啥都在借貸經營呢?就不能有多少花多少嗎?
現實里也有那種現金流非常充沛的企業,不過絕大部分企業負債經營。一般企業說負債,并不是說它沒錢,說的是他的資產以“債”的形式存在。比如你是個小老板,你可能資產千萬,可是連十萬現金都拿不出來。一般的情況是,你欠你供應商500萬,但是你的銷售渠道欠你1500萬,這種情況非常正常。
大家可能知道一個詞,叫“回款周期”,說的是你把東西賣給別人,對方極少立刻付錢給你,幾乎都得過一段時間。那國內平均是多久呢?
兩年。
對,你先墊資生產,生產出來賣出去,平均兩年后才能拿到回款。回款這么慢,平時進貨什么的全靠自己墊資,到最后幾乎所有的企業都得靠貸款過渡。
既然靠借貸度日,利息成了企業身上背著最重的負擔之一,經常出現一種情況,有些企業一年賺到的錢還不夠還利息的。
說到這里,大家也就明白了為啥經濟不好,國家就要降息。一方面是低息可以刺激大家貸款去創業消費,另一方面國家擔心有些企業本來經營的好好的,但是年景不好,收入抵不過利息,企業直接崩了。到時候它欠別人的錢也還不上,別的企業也跟著爆了,連環暴雷,非常可怕。
那是不是直接把利息降到很低很低,對經濟非常有好處?
當然不是了,畢竟銀行自己是沒錢的,它的錢是儲戶存進去的,貸款利息肯定不能低于存款嘛。而且還涉及到一個違約的問題,經濟不好的時候,更不能隨便往外貸,萬一某個企業趁著貸款容易,貸了大量的錢,隨后倒閉了,那就麻煩了。
而且,把利息降得過低,還會有另外一重問題。如果資金成本很低,有人可能哪去炒資產了,類似2021年年初發生的事,國家給企業低息貸款,后來都跑去買房了,進一步推高了泡沫。中國經濟的杠桿率已經不能再加了,所以現在也不能再一味地簡單降息了。
這里其實就牽涉到一個更深層次的問題。降息到底是能夠實實在在地幫助到企業,還是客觀上帶來更大的泡沫,制造金融風險,其實這個問題不僅困擾著中國,甚至于是個世界性難題。
在傳統銀行體系下,判斷能不能借錢,用什么價格借錢給客戶,一般只有兩個辦法,抵押和信息。
抵押好理解,想借錢,拿你房子去抵押,等你還不上,將來就用你房子抵債。大家經常聽說的“法拍房”,有不少就是這種。
那“信息”又是個啥呢?
對于大企業來說就是自己的名聲,銀行覺得一個全國人民都聽過的企業,或者一個大國企,他們借錢一般都會還。所以這些公司普遍融資比較容易。
可是那些小企業就比較慘了,很難從正規銀行借到錢。因為小企業往往既沒有抵押物,也沒有名聲。
我們知道,中小企業對一個國家非常重要,畢竟所有大公司都是小微公司成長起來的。而且,小公司還提供了一個市場必須的東西,也就是“多樣性”。
咱們經常聊創新,創新最大的問題就是你不知道哪個方向才是對的,唯一的辦法只能是在所有可能的方向上試圖突破,這時候小微企業的作用就出來了。今年那個openAI和midjourney,都是兩個規模很小的公司(背后資金量卻很大),誰也想不到他們竟然搞定了谷歌這樣巨物沒搞定的事。
此外小微企業是吸收就業的主力。咱們都知道,80%的就業是私企吸收的,私企里的80%就業又是小微公司貢獻的。所以國家對小微企業也非常重視,大家看看今年的文件就能看出來,一再強調對中小企業優先放款,可是咱們知道,銀行最怕的就是違約。也就是說他們最需要信貸支持,可是他們貸款什么的卻最難。
所以,降息肯定是有利于刺激市場主體的,關鍵是這降息的好處能落在誰頭上。如果小微企業不能從降息中間受益,那么這降息就是降了個寂寞,因為大企業本來也沒那么需要,最后對經濟整體的拉動非常有限。
不過這兩年有個轉機。其實,現在中國的中小企業被納入正規金融體系的非常多,而且它們的利率和大企業之間的差距也已經很小了。雖然說中小企業也難,但是便宜資金流只能流向大企業,很少流向中小企業這個世界級難題,在一定程度上被解決了。
大家知道螞蟻吧,前兩年被使勁批了一把,但其實螞蟻這幾年做了很多創新,之前大家擔心的那種“美國次貸模式”幾乎不可能發生,因為咱們國家的監管體系根本不允許那樣玩。
螞蟻最大的貢獻,就是運用新技術搞了個信用體系,通過大量的信息來評估用戶的信用,然后來決策到底借不借錢,以及具體多少利率合適。
有點像有個陌生人找你借錢,他不給你點抵押物你絕對不會借。但是如果同事借,平時相處的多,你對這人有一些了解,可能說好到時候多還你一些你就借了。如果很熟的朋友,你對他非常了解,你二話不說就借了。這里邊的差別就是“信息”,打交道次數多了,你對這個人整體啥樣心里有數。
螞蟻做的就是這樣一件事,它有大量的信息,可以通過這些信息推斷企業的運營情況。比如螞蟻要給一個農民借錢,它有個“大山雀”的遙感系統,可以觀測這土地的栽種和收成情況,那就不用農民拿別的抵押物,就可以放款出去。
之前這些小微企業或者個體戶、農戶,原本主要都是找周圍朋友借,或者民間借貸機構,那些機構的利率可就高的不成樣了,搞的那些企業,往往不借錢立刻死,借了錢會被利息壓死。
如今有了這種新技術,給很多沒有抵押物的中小企業,甚至個體戶發放經營性貸款才成為可能。現在,網商銀行累計發放過經營性貸款的客戶已經超過了5000萬。每年,網商銀行新增的貸款客戶中,有超過80%都是第一次在正規金融機構獲得貸款。
其實,網商銀行做的這件事,對于整個中國銀行業都是有全局性影響的。咱們讀者不是做生意的,沒有切身的體會,但只有解決了中小微企業能夠在正規金融體系借錢的問題,在穩經濟穩就業的大背景下,談降息才有意義。否則,很多人天天喊放水,但是實體經濟幾乎接不到水。
繼續說降息的事,長期看來,利息肯定是越來越低的,除非爆發科技革命產業大規模爆發,到時候對資金的需求瘋狂上漲,不然利率長期向下。可能最后降成0利率。也就是你去貸款或者存款,都沒啥利息。但是你依舊堅決不貸款,因為貸了也沒啥事可做,現在日本就是這個狀態。
從下圖也能看出來,中美日的整體趨勢差不多,中國起步比較晚,只是日本先躺為敬。
看到這里,大家也懂了為啥美帝加息會對全世界造成那么大的影響了吧?
其他國家的利息已經很低了,美國突然加息,很多人會把本國貨幣換成美元,跑到美國那邊去存錢賺利差。以中國市場為例,隨著美元去了美國,如果這些美元之前結過匯,中國市場上也有一部分貨幣跟著湮滅了,市場上貨幣少了,大家自然更加艱苦了。
美國加息如果大家不跟著加,那么這個國家的外匯就會持續流出,匯率也會持續貶值,而且肯定貨幣量也在持續降低。如果也跟著加息,代價就是本國企業成本上漲,說不定那些債務就連環爆掉了,因為可能賺的錢都不夠還利息。
現在知道咱們國家現在為啥那么糾結了吧。因為降息其實不只是個國內經濟的問題,要是只是個國內的事,那還簡單,現在小微企業要拿到貸款已經比較容易了。但現在如果直接降息刺激經濟,又怕中美利差導致他們一直吸咱們的外匯。
不過最近還是明顯是要降息了,于是先下調了存款利率,過段時間再下調貸款利率。我的判斷還是兩害相權取其輕,還是得先讓國內的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有流動性的活水,有點喘息的機會,保住就業。
現在屬于比較艱難時期,事實上美國加息是典型的七傷拳,為了維持美元的信用,就必須壓通脹。為了壓通脹,就得加息,加息過程中企業成本高企,他自己艱苦,別人也艱苦。
咱們上邊說的邏輯對美國也適用,他們的企業也在熬。加息最頻繁那段時間,美股跌掉了三分之一,幾乎所有的大公司都在裁員。
這段時間眼瞅加息周期快要結束了,疊加中美關系緩和,形勢應該能慢慢好起來。
尾聲:
金融這幾年給人的印象不咋好,不過有一說一,快捷低息的借貸,絕對是發展的前提條件,甚至可以說是企業的生命線。不然很多優質企業本來只是一時的現金流緊張,平白無故就倒了。現代企業又跟“連鎖船”似的用債務連在一起,一艘著火,很容易把整個艦隊都燒了。
國家是知道這事的,大家看政策文件,里邊一直也在強調銀行對中小企業盡量放貸的事。
后續的趨勢,肯定是傳統銀行和以螞蟻為代表的模式,這種相互配合,大企業自然可以輕松從銀行貸款,但是那些小企業還是需要螞蟻這類平臺。沒有新技術,小微企業借錢難的問題是不可能得到解決的。
前兩年,我們對螞蟻這樣的公司來了一波監管。但客觀來說,還是要看到螞蟻模式的意義和價值,畢竟小微企業融資這件事太重要了。尤其是拼經濟的當下,在幫助小微,穩定就業這件事上,都得一起來使勁。不妨客觀評價金融科技的作用,鼓勵平臺企業各盡所能。
不過感覺最關鍵的事,還是網上最近一直在說的事,長期來看還是要調整收入結構,培養國內的消費力。利率很重要,但是它的影響畢竟是短期的。從長期來看,還是要擴大總需求才行。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