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調查 >

繪制新銳青年群像|世界熱頭條

2023-06-22 06:56:05 來源:北京青年報

擇業應該選自己所愛,還是愛自己所選?有些工作明明那么苦,為什么還有人樂在其中?什么樣的工作、事業值得燃燒青春并為之奮斗一生?在今日收官的騰訊視頻《當燃青春》中,通過青春探訪人對青春主人公的尋訪,讓觀眾看到了身處不同行業的青年人在青春時期的拼搏與堅守。

他們中有治沙13年的護路員,有深耕百香果種植銷售的新農人,有航天事業二代科研工作者,有黃河流域水文工作員,有身處制造業的盾構機司機,熊貓奶爸、珊瑚保育員、排爆警察、邊防戰士、可可西里保護站站長……他們的青春與世俗定義的成功相去甚遠,但都格局色彩,他們用自己的故事定義了當燃青春的模樣,多元、炙熱、有趣、偉大。


(資料圖)

以勇氣打開青春的維度

今日上線的第八期節目帶我們認識了2022年瀘定9.5地震中開閘泄洪的主人公甘宇、羅永和希望工程宣傳照中“大眼睛女孩”蘇明娟,以勇氣作為關鍵詞展開了“當燃青春”的維度。

2022年四川瀘定縣發生6.8級地震,灣東水電站的水工羅永、甘宇放棄逃生,逆行拉閘泄洪救下了幾百人。地震3天后羅永被救出,甘宇則在17天后才被當地老鄉救至家中。災難之中逆行向上的勇氣從何而來?節目中,青春探訪人康成業跟隨羅永來到地震現場,被地震沖斷的水管依然掛在山坡上,如果當初沒拉閘后果會怎樣?羅永說,“水管里的水會沖毀下面的村子,我大部分的親人都住在里面,所以當時想都沒想就沖了上去……”

蘇明娟的勇氣則是自立和社會責任感。1991年,家境貧寒的她在課堂上聽講的瞬間被攝影師解海龍抓拍到,并作為希望工程的宣傳照廣為人知,關注、資助紛至沓來,蘇明娟一家人只留下供讀書開銷的少量資助,上大學后,蘇明娟更是退回資助,靠著勤工儉學完成了大學學業?,F在她也成了希望工程的踐行者 ,她發起設立了助學基金,專門用于建設希望小學。節目中,王迅評價,“那時她站在雨中,別人幫助她為她撐起了一把傘,現在她接過了這把傘,開始庇護新的需要幫助的孩子。”

主人公們不同擇業觀中有時代印記

除了勇氣,“當燃青春”的故事還有許多不同的維度,比如平凡、比如艱苦,比如挑戰,有些還很有趣,節目中,主持人謝楠對青春主人公采訪時,幾乎必問的一個問題是:“你不覺得苦嗎?支撐下去的理由是什么?”

青春主人公的給出的答案不一而足。

有人回答是好奇和挑戰。原本從事設備部內務工作的楊涔轉型成為盾構機司機的動機很單純,“想學一學,萬一喜歡上了呢?”她用兩個多月時間從學習到上手操作,如今她已經成為全國2000多名盾構機司機中,最年輕的大直徑盾構機女主司機。

成為“網紅“前,劉元杰當過工人,學過代碼,做過生意,每次他都努力站在風口上,失敗了又重新再來。在新疆直播銷售農產品,因“背景太假”出圈之后,本來他應該順勢而上收割流量,他卻囑咐創業的小伙伴壓低銷量,他怕銷量太大,出貨不及時,壞了自己的名聲。隨性之下他保持了難得的清醒。

有人給出的答案是傳承和信念。“排雷英雄”杜富國的弟弟杜富強接過哥哥手中的槍,他在西藏戍邊已有7年,阿相比拉在珞巴語中的意思是“魔鬼都不愿意去的地方”但他在這條危險的地段上已經巡防了200多次;舅舅、父親相繼犧牲后,秋培扎西繼承了保護藏羚羊的事業,《當燃青春》采訪廳中,他說起自己偷聽到的一段父母對話,那時舅舅剛去世,爸爸對媽媽說,“我已經打了報告要去可可西里。”媽媽回答,“你去吧,完成哥哥沒完成的事業。”父親犧牲后,秋培扎西的調動工作也是媽媽一手操辦的,她接二連三把自己的親人送去了那片土地,現在,秋培扎西守護著可可西里,他的家人守護著他,雙重保護換來了可可西里12年沒有槍聲。

有人給出的答案是責任和成就感。龍門水文站水文勘測員涂新煜采水樣時要乘坐運輸箱懸垂在黃河河面上,八級大風中運輸箱被吹得左搖右擺。臨哈鐵路護路員費夢星的工作地點都是沙害特別嚴重的地區,與生活有關的一切設施醫院、超市、銀行都在350公里以外的地區,生活用水也要一周一次從300公里外運進來。

這樣的工作苦嗎?這樣的生活難嗎?接受采訪時,涂新煜帶來了9管黃河流經省市的地質水樣,管中的黃河水從渾濁逐漸凈澈透明,他解釋說,現在黃河上游水土流失已經大量減少,這是國家對生態工程重視產生的效果。費夢星治沙13年,如今,他參與鋪設的低網格和高沙障超過了300萬平方米,沙害路段火車從之前每天一趟提升到了每天20趟,對著鏡頭,他微笑著說:“長河落日,看了13年還是喜歡。”他們也許無法到達某些層面的成功標準,但是他們在大眾看不見的地方支撐起了社會的發展,也構建起了當今的時代脈絡。

從年輕人到年輕人讓故事自然傳遞

其實,這些青春主人公的故事并非首次被講述,但《當燃青春》創造了全新的講述方式。每個故事都由發起人開啟,并將有不同領域的青春探訪人尋訪各行各業的青年,通過探訪短片加上演播室深談的方式,以年輕人的視角還原勵志青春故事精髓。

節目中,青春探訪人與青春主人公之間有高度的相關性和情感共鳴。航天科普博主李響出生于航天家庭,特別能理解航天人的愛國情懷和責任擔當,第二期節目中,他去探訪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工程師鄧滿琪,兩個“航二代“的交流中,一個“長大后,我就成了你”的傳承故事立體而豐滿。第七期節目冬奧冠軍齊廣璞尋訪奧運冠軍鄒敬園。兩位冠軍針對運動中的訓練技巧和心理調節進行了探討,還親自上陣示范,分享了自己在訓練中利用平衡球提高平衡能力的方法。

這種從年輕人到年輕人的講述方式,讓《當燃青春》潤物細無聲地完成一次接地氣、充分下沉的青春表達。

點燃青春讓自己熔鑄成光

傳播上,《當燃青春》也特別重視來自年輕人的反饋。節目走進全國7所中小學,節目組主創也走進了中國傳媒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清華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4所高校與青年學子交流,實現了主旋律與年輕觀眾的“雙向奔赴”?,F場同學也對“當燃青春”的理解進行了各自的分享,有同學提出燃燒與熱愛一樣都是有溫度的詞,所以“當燃青春”和追隨熱愛是契合的,是打開青春的一種方式。也有同學希望自己能和青春主人公一樣,成為祖國未來發展賽道上的領跑者。

能夠取得青年觀眾的認同感,在青年現實面對的擇業升學之外,《當燃青春》蘊含了更多正向的價值主張,節目對每一種顏色的青春都抱以極大認可,更鼓勵著屏幕外的青年人為自己的理想和選擇不斷向前。正如總導演王寧所說:“真正在青春能夠做成事的人很少,絕大多數時候我們在用青春去做積累做鋪墊,而當我們獲得成就的時候青春已經不在了。所以青春并沒有那么的偉大,真正的偉大是當你把青春作為燃料,作為耗材消耗掉之后換取的熱量,才是你真正獲得的東西。所以我覺得青春沒有錯,不管在哪條路線上都行,只要你持續地奔跑,把你的青春燃燒掉產出熱量,那就是正確的青春。”

關鍵詞: